12月29日,小乐很高兴能和云南师大附属世纪金源学校小学部的师生一起欣赏老艺术家们的精湛技艺,此次活动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师生一起感受彝族海菜腔的魅力,文化传承,生生不息。大家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华丽丽的开场舞
看到这位老爷爷了吗?他已经70多岁了哦!
乐知乐思的强老师为大家介绍《海菜腔》
《海菜腔》被誉为“滇版诗经”,“没有污染的艺术”、“民族中的美声唱法”,“真正伟大的艺术”,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块璀璨的瑰宝,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含民间音乐62Ⅱ-31彝族海菜腔及民间舞蹈Ⅲ-37彝族烟盒舞)。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龙朋镇是《海菜腔》典型传承点,这里汇聚了后宝云、施万恒、李怀秀等一大批民间艺人。
《海菜腔》是云南石屏彝族特有的一种山歌形式,因为和当地异龙湖中一种名为“海菜”的植物一样悠远绵长而得名。是由青年男女在山野、田间、湖上谈情说爱唱出的山歌发展衍变而来,“海菜腔”的演唱形式独具一格,在演唱开始,男女双方要款一段枸腔白话,这是双方在相互推让过程中充分表现自己知识才能和艺术水平的一个机会,也是恋爱过程中相互了解这样一个不可缺少的过程。
《海菜腔》属于一种集独唱、领唱、对唱、齐唱、合唱于一身的民歌,音域宽广,昂扬激越,优美动听,旋律起伏连贯,婉转悠扬,尤如异龙湖水,清澈明亮,声浪如波,声音高亢时如山峰迭起,低缓是似溪水潺潺;彝家男女无论湖中、山林、田地间,随时皆可唱曲对歌,男女歌声互答,万事万物经口即成诗句,是憎是爱,出声直露情怀,其情融融乐乐。
接下来,隆重介绍一下前排拿话筒的这位老人!~
后宝云,男,彝族,年生,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龙朋镇巴窝大寨村人,年被命名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民间音乐·彝族海菜腔)。
多年来,后宝云通过拜师学艺和向各地高手求教,学会了滇南四大腔(海菜腔、山莜腔、五三腔、四腔)、冷腔,掌握了多套烟盒舞套路,成为当地海菜腔和烟盒舞高手。尤其是唱海菜腔和款白话,他出口成章,一口气可编出几十句,妙趣横生,无人能及,被当地群众称为“曲子老板”。
年,后宝云参加云南省运动会获表演一等奖,年参加云南省首届民族艺术节表演,年赴北京参加全国四市八省春节联欢晚会,年参加昆明世博会开幕式《天地浪漫曲》演出,还参与《滇南四大腔》(主唱)、《烟盒声声大家乐》等音像录制,并参加电影《南陵王》的拍摄。
20多年来,后宝云精心传艺。年,他应田丰先生邀请,到民族民间艺术传习馆任教员10多年,先后培养学员多人。他的弟子李怀秀,年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西部民歌大赛获对唱组演唱金奖,年又获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原生态组演唱金奖。
在这里小乐不得不提一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菜腔代表性传承人之家族少年后旺红,年7月被诊断出患了急性淋巴白血病高危组,典型农民家庭,家庭收入主要靠父亲、母亲种植水稻、玉米、红薯、小米辣椒等获得。生病前家里劳动力已经捉襟见肘,化疗期间还需要一人24小时看护,更是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年8月31日云南电视六台《民生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caihuaa.com/hchzp/4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