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机盎然百萃汇聚人间天堂——泸沽湖
泸沽湖自然保护区管护局李仲新
一、走进云南泸沽湖自然保护区—丰富的物种资源
云南省泸沽湖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丽江市宁蒗县永宁乡落水村委会境内,东邻四川省盐源县泸沽湖镇,保护区范围以云南境内湖面和湖泊南、西、北三面面山以及川、滇两省省界为界。保护区地理坐标为东经°43′36″至°54′20″,北纬27°36′57″至27°47′02″之间。
保护区总面积公顷,其中湖面面积公顷,陆地面积公顷。泸沽湖保护区最低海拔为湖面,海拔高度为m,最高海拔为牦牛坪附近主峰,海拔高度.1m,相对高差.1m。
泸沽湖是第四纪以后的新构造运动所形成的断层溶蚀陷落湖泊,湖面总面积50.4平方公里,其中云南省所辖26.1平方公里,四川所辖24.3平方公里,最大水深93.5m,平均水深40.3m,仅次于长白山天池(.7m)和滇中抚仙湖(.5m)之后,为我国第三深水湖泊,湖水容量19.53亿m3。
保护区地处横断山系北段高山峡谷区,滇中盆地山原区及滇西北中山山原亚区的交界地带。在大地构造上,属横断山块断带和康滇台背斜交地带,地史上原属古地中海的一部分,经喜玛拉雅和新构造运动,逐步抬升为高原地貌。
保护区地处西南季风气候区域中川、滇交界处小凉山区,属低纬季风气候区,湖区年均温度12.8℃,全年日照数2小时,年降雨量mm。泸沽湖保护区属湿地生态类型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
1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及以波叶海菜花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2以亚高山暗针叶林为代表的湖周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小果垂枝柏群落;
3泸沽湖特有的厚唇残裂腹鱼、小口裂腹鱼、宁蒗裂腹鱼以及黑颈鹤、猕猴、小熊猫、云南红豆杉、松茸等众多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
4神奇迷离的摩梭文化。
保护区植被类型丰富,共划分为8个植被型,11个植被亚型,31个群系。保护区现已查明的维管束植物有科属种。其中:蕨类植物17科27属41种;种子植物科属种。在种子植物中,裸子植物4种11属17种;被子植物科属种。按水因子划分:水生植物20科26属38种;陆生植物科属种。丰富的植被类型和茂密的原始森林为野生动物生存和繁衍提供了丰富的食源和良好的栖息环境。
保护区活立木总蓄积量立方米,均为乔木蓄积。
保护区共记录哺乳类29种,鸟类65种(湿地鸟类39种),两栖爬行类7种,鱼类4种。云南裂腹鱼类近40种,而厚唇裂腹鱼、小口裂腹鱼和宁蒗裂腹鱼只产于泸沽湖,并形成密度较大的群体,是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但近年来,由于人为因素和地域界线上管理的不到位,以上三种裂腹鱼已濒临灭绝边缘。
本人在沽湖自然保护区工作二十年,曾于年3月、年4月和年4月共三次分别见列腹鱼活力体,均在肖家湾水域,均由当地渔民肖寿某捕得,重量分别为克、克和克。其中一尾还被作为标本陈列在自然保护区宣教中心。
泸沽湖具有广阔水域和沼泽地,是众多水禽在云南高原的主要越冬栖息地之一。其中黑颈鹤为我国所特有,是唯一高原鹤类。据记载,在泸沽湖湿地,年观察到54只,年62只。黑颈鹤是自然界湿地生态系统的特殊物种,其生存基质主要依赖于湿地环境,对环境质量非常敏感,因而是评价高原湿地生态环境的指示动物。遗憾的是自年以来,在泸沽湖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周边尚未观察到黑颈鹤的踪迹。
列入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的保护种类有2种,云南红豆杉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主要分布在狗钻洞垭口至撑腰岩延伸至幽谷,其次,水草坝等地域也有零星分布。松茸为国家二级保护菌类,是保护区的主要林下资源,全区均有分布。列入年《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册)》的种类有1种菠叶海菜花。列入年《云南省第一批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有三种是冬海棠、高河菜和三分三。
波叶海菜花是泸沽湖特有种,在水生植物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它不仅组成湖中面积最大的水生植物群落,而且是其它水生植物群落的重要成分,这是泸沽湖水生植物群落特点,也是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
小果垂枝柏群落分布在狮子山海拔—m之间的大石崖壁阶梯形条状石阶上,面积10.3hm2。小果垂枝柏在我国分布广泛,但形成群落的却很少。对研究圆柏属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和亚高山石灰岩山地的荒山造林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保护区面积仅hm2,在这样狭小的区域里却孕育着各种各样的动、植物,陆生、水生生态系统类型兼备,在省内、甚至国内众多自然保护区中是少见的,具有重要保护价值。泸沽湖保护区内及周边,共有11个村民小组,共户,人,其中有10个村民小组,户,人居住在保护区内。社区居民主要包括摩梭人(纳西族)、汉、彝、普米等民族,通常以杂居村寨居多。
二、一代林草人,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伟大生态理念
居住在泸沽湖自然保护区内及其周边社区居民,他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经济活动以及传统习俗等都与周围的山林、水体内的动植物资源有密切关系。村民日常生活中需要的烧柴、牲畜饲料、野生食用植物、肥料、中药材等大多来自保护区内的森林及水体,保护区是保护区内及周边社区获得经济来源的主要途径。个别社区农户从保护区内获得现金收入几乎占家庭总收入的80%以上(比如从事渔业者)。近年来,由于旅游业的兴起,保护区范围内的居民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产业转型,很多社区居民从事旅游业及其附属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以农耕、放牧为主的产业结构。但不论选择何种方式创业、致富,最终都离不开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只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是人民安家乐业的根基。
基于保护区生态资源是社区群众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政府部门为了提高水产产出量和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和九十年代曾先后两次引入鲤鱼、草鱼(此次引入由于鱼苗不纯,同时引入了大量鲫鱼、杀鱼,现已成为湖中鱼类主要种群),外来物种的引入在很大程度遏制了原生物种种群的繁衍生息。上世纪九十年代,四川省源盐县泸沽湖镇引入美国牛蛙,现已扩展到整个湖区,成为湖区主要两栖类物种,而原有的珍稀两栖类虎纹蛙几近灭绝。同时,水产部门为增加社区经济收入,本世纪初牵头引进银鱼,在泸沽湖放养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区经济收益,但每年入冬后大量银鱼死亡,造成湖面水体的污染,给生态效益上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大规模的天然林采伐,泸沽湖森林资源遭受过毁灭性破坏,陆地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一度下降到不足60%,自然保护区建立以后,经过三十多年来一代林草人的悉心保护,如今陆地森林覆盖率已上升到80.2%。年保护区建立以来,保护区内的社区集体山林和自留山,全部收归国有,纳入自然保护区管理。这给社区群众在能源利用、民用材采伐上受到很大限制,给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与周围社区在资源的管理与利用上造成不可避免的冲突与矛盾。尤其泸沽湖以其独特的湖光山色和神秘的摩梭文化风情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的游览观光者,旅游业的逐渐兴起,许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增加也给泸沽湖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造成极大的影响。由于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收益较为可观,许多湖区群众依山旁水,大肆兴建旅游设施,致使泸沽湖自然生态资源遭到极大破坏。为了吸引旅客,许多侵占湖体、塔建亲水平台的现象大量存在。垃圾随意堆放,污水随意排放,使泸沽湖良好的生态资源蒙受灭顶之灾。年6月3日,中央电视台记者以《谁在污染泸沽湖》为题,全面报导了泸沽湖的生态资源所遭受的破坏。引起了省、市、县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针对性的出台了整顿措施,并且拨出4万元的专项整治经费,对泸沽湖的生态环境进行分期、分批的根本性治理。目前,所有违章建筑基本拆除,排污系统得到有效治理,垃圾填埋场也已建成,各项治理设施已投入运行,环境治理已初见成效。
进入年以来,由于云南大理洱海的环境污染现象引起中央高度重视,泸沽湖的无序开发现象和存在的生态危机也引起省、市、县相关领导的警觉。年全面启动了,沿湖80米内旅游设施和住户搬迁的护湖整治行动。泸沽湖自然保护区作为主要牵头单位,投入到这项造福子孙后代的行动中来。目前已拆除沿湖侵占湖体建设情况23处,面积.0平方米。亲水观景平台建设17处,面积.6平方米。码头建设6处,面积.4平方米。自动退出非法侵占的湖体余立方米。在一定程度上还泸沽湖自然生态环境一个较为理想的状态。
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以自然保护区为执法主体,处理大大小小的林区治安案件有记载的共90余起。其中,偷砍盗伐行为60余起,非法偷猎行为10余起,非法掘土、挖砂、采石等行为10余起,对于一些情节较轻、影响不大的违法行为,采取了教育、引导为主的方式,以杜绝此类现象的进一步发生。强有力的执法措施和手段,有效打击和扼制了保护区内违法犯罪行为的进一步蔓延,为维护和稳定保护区的社会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有效保护了保护区的自然生态资源。
泸沽湖自然生态环境,一度因为决策上的失误和人类的无知,造成巨大的生态灾难。好在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在很在程度上拯救了处于崩溃边缘的泸沽湖生态系统。人类在利用自然,寻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寻求科学合理的发展途径,在关爱自然的基础上实现人类自身的和谐发展。
泸沽湖良好的生态系统,在绝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一代林草人的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而得来。年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前,因为泸沽湖面山一度在计划经济时期,作为宁蒗县的木材采伐地,自然生态资源受到人为破坏。举目尽是满山疮痍,遍地沟壑皲裂,山林到处都是裸露的地块。经过一代林草人30多年的艰辛努力,原来山林中裸露的地块不见了,现如今举目尽是满目萧然,茫茫苍苍,四面呈现出一片茫茫林海。到处青山隐隐,绿水悠悠,焕发出勃勃生机的景象。生态效益向着良好方向的改变,带动了地方经济的长足发展。使广大社区群众充分享受到生态效益带来的好处,使原来被动保护生态环境的做法,逐渐转变成自动和主动。
三生态资源应立足于保护,可协调发展,但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自然保护区建立30多年,走过的道路是曲折的,广大社区群众由原来的不理解甚至出现公开的抵触、抵抗情绪,发展到今天的积极参与,并自觉投身到自然资源保护行列中来,经历了一个从被动到自动,以至到主动的漫长过程。这和保护区林草人几十年来的执着引导和不屈的努力分不开的。发展到今天,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广大社区群众受益非浅,大部份社区群众在思想上已形成自觉广泛的生态保护意识,并积极投入到保护行列中来。但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错误,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引导和启发,唤起全社会的广泛观注和深刻反思,建立更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意识,是我们广大林草人应该始终保持的奋斗目标。
目前有许多因素在困扰遏制着自然保护区的进一步发展和正常履行自身职责。
无序过度的旅游开发,势必给泸沽湖的生态环境资源造成不可预见的灾难。从增加社区居民经济收入的角度来看,搞旅游业开发,吸引大量的游客来泸沽湖消费,提升地方经济发展势头的政府行为,无可厚非。但要充分考虑我们的环境承受能力,超负荷的运载势必给我们的自然生态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和生态灾难。
外来物种入侵,势必给泸沽湖的生态环境资源造成不可预见的灾难。从水政渔政管理上来看,不论是水还是鱼类,它都是自然生态资源的一部分。首先,根据年8月29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三条规定,泸沽湖水资源为国有,由泸沽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行使管理权。其次,是在物种引入上,渔政主管部门与自然保护区在主张上存在根本性分歧,渔政主管部门主张增加水产产出,大量引进有经济价值和高产出鱼类资源,但自然保护区坚决杜绝外来物种的引入,从各自的职能主张上存在根本性矛盾。由于管理权限上的越权和责任不清,主张分歧等现象的存在,严重制约了自然保护区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
目前的旅游基础设施已不足以全面解决旅游业所带来的污染源,这给泸沽湖的生态环境资源将造成不可预见的生态灾难。省、市、县高层领导,多次就泸沽湖的污染源治理即污水处理系统问题和毗邻的四川盐源县进行磋商,但始终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不管人类如何强大,但始终不能违背“水往低处流”的原则,如果这个问题不处理好,就目前泸沽湖仅有的污水和垃圾处理设备而言,要想进一步扩大旅游业开发,必将会给泸沽湖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预见的灾难性后果。
大量的游人涌入和较多的区内人为活动,将给自然保护区林区安全造成不可预见的灾难。由于自然保护区内居住的社区居民较多,入境游客也多,在林政管理上和森林防火上的投入较大,为有效维护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生态资源,自然保护区管护局采取了“预防为主,积极应对”的方针,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工作。
泸沽湖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大,林下可燃物多,人为火险隐患大,森林防火形势严峻。在严峻的森林防火形势面前,泸沽湖自然保护区管护局认真贯彻执行省、市、县森林防火指挥部的相关指示精神,按照“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及《泸沽湖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方案》、《泸沽湖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应急预案》的各项要求和措施,组织全局上下积极投入到森林防火工作中,严密部署、全面落实责任、严格管控、结合自然保护区实际,按照“分片包干、各负其责”的原则,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制。进行了具体责任区划,签订责任状,做到防火责任不留有空白,山有人管、林有人护。使森林火灾发生的隐患基本消除在萌芽状态,森林火灾上升的势头在保护区范围内得到基本遏制,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全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也已结束,泸沽湖自然保护区建立(年)是在国家首次林权制度改革的“三定两山”(年)之后,但保护区建立后,在保护区范围内的所有集体山林和自留山全部收归国有,社区群众在自留山或集体林上采集能源、民用建材采伐的权利被取缔,给社区群众在生活上造成极大的不便。针对这一事实,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和环保部门先后引进美国“福特项目”和中英合作“云南环境发展与扶贫项目”着力于解决社区群众的能源问题和生活困难。其次是各种大大小小的扶贫项目也在泸沽湖实施了许多,在缓解社区能源需求等方面起到了较为积极作用。但随着全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结束,广大社区群众强烈要求,对其纳入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集体林和自留山权属给予一个明确的说法。从保护区的职权来看,对社区群众提出的要求难以给出明确满意的答复。
在水产业方面,虽然泸沽湖旅游业已高度兴起,但依赖渔业捕捞获取经济收入的社区居民依然存在,普遍要求政府部门以扶持地方经济发展为目的,希望政府增加投入,引进高产出鱼类在泸沽湖投放,势必引进大量的外来物种。这与保护区禁止引入外来物种的管理主张相矛盾。
加强自身队伍建设,勇挑保护重担。职工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普遍偏低,而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又是一项科技含量相对较高、专业技术要求较强的的工作,由于受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的限制,因而通常的巡护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库的建立等常规工作都无法开展。因而,加强自身队伍建设是自然保护区今后一段时间的重任。
良好的生态资源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依赖于科学合理的维护和管理,而建立健全社区共管的管理模式是我自然保护区当务之急。广泛深入的唤起广大社区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形成自觉主动的保护行为和习惯,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全社会普遍关心和支持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工作,将有限的自然生态资源永续利用,造福于人类社会,是我们每个从事自然生态保护工作者的光荣职责和义务。
四、促成人文和自然的高度和谐和统一,建设美丽泸沽湖的秀美山川,是林草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泸沽湖犹如一颗璀璨的绿贝,点缀在金沙江东岸万顷林海中。千百年来更是孕育了弥足珍贵的、灿烂多彩的摩梭文化。其人文价值和自然风韵,引起国内外人文学者和广大旅游爱好者广泛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caihuaa.com/hchzp/4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