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海菜花 > 海菜花文化 > 正文 > 正文

散文粽香竹韵透古今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3/1 17:15:50

粽香竹韵透古今

作者:许耀宗

如果要用一种植物来比喻爱国诗人屈原,我想竹子最合适。身板节节挺直,是谓气节风骨;通体青枝绿叶,是谓清爽纯洁;四野落地生根,是谓亲民接地气;欺霜傲雪耐岁寒,是谓坚忍,称品格精神。“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话是大文豪苏轼说的。古人对竹子的偏爱,可以出口成章,一枝一叶都是美丽的诗行。而罗列的这一些,都与屈原的形象吻合。乃至用于纪念他的竹筒米与粽子,也还是和竹子联系在一起。

落凡尘而脱俗,竹子是一首诗。屈原写诗,本身就是一首悲天悯人的诗。万世称“神仙”祭奠与景仰。

年幼时去钟宅姑姑家做客,见村后山坡摇曳着几簇绿竹,拖着长长的尾巴,而叶片忒大,听说可以做箬笠,也可以包粽子,那时好奇记住。也隐约知晓还有一个关于屈原的故事。

习俗沿革

先从端午节说起。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民俗节日。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端午即五月初五。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曰:“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至五,谓之端五。”在传统文化中,天墘星宿方位、地坤季节时间,与周易卦象联系在一起。仲夏端午日,龙星居正南中天,《易经.墘卦》曰:飞龙在天。而天象“飞龙在天”被赋予多重含义和寄托,从而形成祭龙以酬谢龙祖恩德、祈福纳祥、驱邪攘灾之礼俗。这便是端午节之初始由来。其间包含祭龙、食粽、竞龙舟、采草药、挂艾菖、放纸鸢、佩香囊等十余项习俗活动。

端午节的继承和发展,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等主张,乃良臣忠言。却遭奸佞排挤,致使罢黜流放。其间写下《离骚》、《天问》、《九歌》等忧国忧民诗篇,感动世人,并且流传至今。在秦军破城后,他不想苟且独活,终究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同年五月五日写下绝笔《怀沙》,而后抱石投于汨罗江。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当地百姓闻讯划船施救不及,又恐鱼虾坏其身体,纷纷以竹筒装米抛入江中喂食。以后,竹筒米演变为粽子,划船施救引申为龙舟竞赛。所以,竞龙舟与吃粽子,成了纪念屈原的主要习俗活动,也是端午节的主流文化。有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渔舟争渡楚江晚,水中绿竹种岸边

那年端午

爱国与诗人,是屈原的标签。爱国,是必须的,它是一种民族神精,由怀乡延伸到爱国,这种情结先天就有,后天更须不断修身自省,学习提升。变为爱国怀乡!而诗人这字眼,认得,却无缘。“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对《史记》的评价。显然,屈原的《离骚》代表着古代文学的绝对高度。爱国的屈原可以学,诗人的屈原学不了。但“诗心”还是有的,人们潜意识里的浪漫元素,可能是“诗心”的基础部分。浪漫是童稚,以后不一定能写诗,却本真,不关乎对错。我的孩提时代,也揣着“诗心”,是苦中有乐的浪漫与青涩。

心中有梦,胸怀希望,连带那些年的端午节,都与“吃”紧紧联系在一起。于我而言,粽子就是端午节。乃至糗事一连串。

我生于厦门东海岸海滨农村,童年与少年时光,正好赶上了那个温饱不济的青涩年代,如麦苗未曾长大,已经早早孕育着丰收的希望。清晨汲溜着稀粥,想着以后的日子,会有土豆和牛肉。至于想吃端午节的粽子,也可以,躲进被窝里做美梦。反正,又不花费成本。真好,一个人悄悄地喜欢,无人争抢,将白天听来的碱水粽、咸肉粽,饕餮一空,全都吃进肚子里了。醒时拭去口水,莞尔一笑,深知那是遥远将来的事,不如就近跑往村口,去看那丛青枝绿叶的竹子。

那时候的一日三餐,是滤过淀粉的地瓜渣当主打食材,漏一把米下去,可以煮成一锅粥,如阴雨天愁云惨雾乌泱泱,只在深处水里,闪着几颗“亮晶晶的星”。能捞进碗里的米,也就六七个。而屈指数上一整年,出彩的只有“三个好日子”,即家祀、封建日、过新年;能看得见的“三大件”美味,是柑橘、香蕉、炸油条;能装进口袋里的“三小样”零食,是豆粕、地瓜签、干面条。这些“见不得光”的喜欢,“贼”一般的惦记,“老鼠爱大米”似的偷东西,在当时都是有故事的,能够拍摄成“动画片”,可以笑出泪来。到了读初中的时候,才看过与吃过粽子。

本土的粽子长着四个角,上下不对称,几何构图怪异独特,仿佛“天外来客”。难怪吊人胃口,萦绕心头。相对个小的是碱水粽,纯糯米做成,需得沾糖水或蜂蜜才能入口,忒好吃的。但还是不算什么,咸肉粽才是第一。那种以竹叶为统领,综合了稻米、酸笋、芋头、栗子、山菇、虾仁、蠔干、猪肉等多种不同类型顶级食材杂揉出来的香,可以穿街过巷,氤氲不散到明年。乃至以后见了绿竹、箬笠、篾篮、椅轿等等直接与间接事物,都会想起端午节与粽子。

大概在改革开放前几年,高甲戏及其它节日习俗得以解禁,农村封建日因此提升等级,传说中的粽子,首先在农历七月浮出了水面。好像是邻乡浦园迎来了封建日,那时未曾结识李开击,以至偌大的一个村庄,居然没有一家是朋友或亲戚!也无妨,还可以去看戏。几个伙伴早早来到戏台前占位置。已经晚了,草席、石头、椅子从前排到后边铺过去,不留死角余地,而请客的宴席还没有结束。明摆着的,比之等一场电影还难以侍候。那时手插衣兜,临风闻香,自附近农家飘来,人却沮丧。恼人的锣鼓热场闹台数次,就是不见唱戏的人儿出来。逛后台偷窥演员化妆,居然,见得两位武将模样的壮汉正在分食粽子!那油香湿滑的粽叶,与箬笠上遮雨的叶片一样,剥开露出胖嘟嘟的米团,黄闪闪。捧在手心上,如获至宝,惹众目昭昭。那时心里愈发五味杂陈,等戏开场遥遥无期,肉粽却在别人嘴里,惟深深记下了这两个人的模样。后来,待到这“贪吃”的两人登场,一下子便认了出来,也闹出了笑话。当时“王朝”噔噔噔绕场一周走台步,上下其手秀了个花式立定,唱道:“吾乃‘王朝马汉’也——”后一个出来的“马汉”顿时傻眼,自己的名字居然被“王朝”说唱叫死,那时情急,“我乃……乃……乃‘后行’朱土!”这便是“后行高甲报真名”的由来。连同见到粽子,算是当晚的两大收获了。

见过粽子是一回事,吃到粽子的那一天,是在钟宅姑姑家,也是个封建日。当晚的剧目好像叫《正德君还乡》。嗷嗷大叫的没看懂多少,加之肚胀口渴,着实难以坚持。须知,在看戏之前,正餐十几道菜还没煮出来,已经是连续吃了四五个咸肉粽。一个就是一大碗,不容易消化的糯米占了一大半。姑姑说,“甭吃太急,慢慢来。”又拿剪刀剪了几个。姑姑的女儿却劈手抢走了,“妈!你想把小表弟撑死不成?!”一旁三四个来自娘家的小表弟都傻了,心里嘀咕着,“还没吃饱呢!也是喜欢作客的二表姐,咋就翻脸了呢?”一时错愕。“先去看戏,走走跳跳帮助消化。过几天姐姐包一大串更好吃的粽子,去你们家作客,行么?”她摊开双手,赶鸭子出门似的,不容分说。脸却笑着。

她的笑不是装出来的。风过竹林般的清清亮亮,而又温暖,仿佛春回大地。只能跟她去了。

犹记得当时在“东界中学”念初中,需要走很长的山路才能到学堂,每日清晨就出发,黄昏返程时,可见炊烟袅袅,灯火次第点亮,有时更晚一些,已是星月满天。那个心急啊,三步并成两步跑,到家时连书包也顾不及放下去,急急跳起摸高看吊篮,内里还是空荡荡!沉默。悻悻的。一时落落寡欢,想着姑姑的女儿来了没?那好吃的粽子藏哪里了?或者她的承诺只是搪塞,随口说说?终于熬到星期六,从早上看到下午,直到晖霞映天边,染在那钟宅的山路上,也不见客人来。这是怎么了呢?平素里,姑姑或者她,倒是来得勤快,十天半月的,最少来一个,都是喜欢作客的人儿。

不敢去问别人,生怕流泪,而往昔那些“一步三回头”的画面,在眼前浮现。是的,故土娘家,外公外婆,怎能割舍?!看两村之间那道弯弯的连线,藏着多少个问号和感叹号,今时终于可以作答:是脐带,是血脉,洒满怀乡的泪,开着桑梓树的花,不息不灭。

晚上时断时续入梦,都是粽子,粽香和着亲情,飘洒在梦里梦外。我相信,明天周日,她不用去学校代课,会从“内地”山里来!

希望她来的人其实有很多。她骑着女式自行车,铃声似黄莺出谷鸣啭,穿当时最好的面料,涤纶“的确良”,粉红或鸭蛋青都见过,人儿高挑靓丽,如云彩飘来。山上社员,村里老小,几乎都能叫出她的名字。大伯家的孩子也在等,合在一起,有五六个“贪吃”的,靠在村口拦鸡鸭上山的木栅边玩,心照不宣,不时偷眼看去。

日近中天,有很好的阳光,一位军人的母亲挑着一担空水桶,自斜谷里露头显身。身后还有一人,长发飘着,啊哈,原来是姑姑的女儿!她添加了一件外衣,把亮色遮住,仅单手牵着自行车,悠哉游哉的,不似一般的村姑。两人好像在说些什么。而粽香,随深秋的凉风,迟迟又徐徐,终于还是吹了过来……

“甭吃太急,慢慢来。”是那日姑姑的口吻。见几人连开水也顾不得喝,似鸭子咽糟糠,脖子肚子都鼓了起来,当时笑说:“吃胖了,可不好穿衣服。”无人搭理,复道:“收音机台湾波段有一句话,颇为调侃:‘大块头的朋友啊,穿衣就像绑肉粽。’哈哈哈……”她自说自笑,笑声也是好听的。我抽空回应,“可是,我们村就只有一个胖子,名唤‘肥芳’,长一脸胡须,再无第二。而‘瘦’字开头的却有一个班,瘦清、瘦水、瘦波、瘦助……‘大头’起始的更多,有大头建、大头国、大头兴、大头利……”又把她给笑了个前俯后仰,不顾形象。她说,“姓‘瘦’的可以理解,叫‘大头’的也有听说,却不知所以。”“只长头,而不长身体,所以‘大头’。都是……”“都是什么?”“都是饿出来的。吃粽子才是‘良药’!”我一脸得意,随姑姑的女儿又笑了一阵子。蓦然看时,却傻了眼。见弟弟右手托着的粽子没吃完,左手抓着的那个又咬了一大口,余人也是如此。竟是全被瓜分没收……

那些年,想吃的东西并不是太多,因为知道的也就那一些。与端午节有关的粽子,算是顶级的级数。当天上飘来云彩,遮了视线,无法看更远。世事难免阴差阳错。屈原与端午节的起源,存在千百年的时间差,厦门的新店、马巷一带包粽子(其它地方不清楚),与端午节也存在两个月的滞后。有的村庄习惯在农历七月二十九,更集中的是在七月十五日“鬼节”。也叫“孝子节”,是活着的人儿对已故先辈们的祭奠。好像跟屈原也没扯上多大关系。盖因地域不同,传下来的节日习俗也便略有差异,各自引申或取舍,在所难免。但无论怎样,改革开放前的那个特殊年代,关于端午节与吃粽子,在传说与现实里,还是占有一席之地,也留下了可以回忆的故事。

粽香悠悠

沧海桑田,世事难料。几年后我寄宿就读“同安五中”,又顺利考取了“龙溪农校”,几乎只在寒暑假才有回家。而那位慈祥而喜欢作客的钟宅姑姑,却去世了。又因为她的去世,活着的大人们在那个追悼会上,因为“风俗礼数”的不同或不周,而争执较真,落下不解“心结”。从此至今,两家三代数十表亲再无往来。

钟宅姑姑是姑丈家抱养的“童养媳”。那时娘家三餐不济,实属无奈之举。姑姑并没有记恨,而奶奶喜欢回娘家做客的秉性,倒是遗传给了她。但凡逢喜事、家祀、封建日等活动,她总是提前一两天就来,忙前忙后。闲暇十天半月来一次,少有空手。或者挽个“金篮子”(烧香拜祖等装东西用的小篾篮),装些米粿、糕点、番石榴等等什么的,或者用手帕包来几颗糖,乃至一把炒花生,只要是能吃的,不论多少,她都想带回娘家。可是,她自己身边也有六个孩子,也饿着肚子很想吃,使得这份爱心亲情,尤其不一般。风来雨里,桑梓花开,她的身影脚印,一幕幕的往事乡愁,永远在岁月里晕染弥漫。也像竹韵粽香……

村口几个“小贪吃”早早候着,似嗷嗷待哺雏儿,远远地望见,争相姑姑长姑姑短地叫嚷开来,唱戏一般的,比的是谁声大音长。当时觉得她比父母亲好,不打不骂,还能吃到美味零食。今时想起,感人至深,而挽惜心酸难以自己。

姑姑家当年的六个表亲,也各自留下深深浅浅的印象。大表哥、小表弟俩,个性较为鲜明,行事化繁为简,不喜欢啰嗦客套,略像姑丈;二表哥及三位表姐像姑姑。他们都是亲人。曾经互动频繁,你来我往,似异地放养的鸡鸭,全无顾忌,转瞬言笑晏晏。恣肆地,在树下嬉闹,水里游泳,山上乱跑,哪管日暮天凉,真不知何处是他乡。村前路口握别,颇多感怀伤情,而天色已晚,景物正阑珊。催快点走,盼下次早点过来,多待几天。算来今时年纪都在六十、七十左右了,如黄昏时的旧房,只想待在村里。串门做客走亲访友的心情都没有了。但凡年长,大多如此,不似春光明媚少年时。尤其数十年不曾相见,生怕哪天偶遇,灯昏夜寂,互看都像鬼,还能认得出来么?

因为端午与粽子,扯出一堆牵牵绊绊的陈年往事。而斗转星移,时光远去,追之无力。近闻钟宅表亲家又建了新房,且子女上进争气,甚喜。村后种有两行竹,想起当年的粽子与筷子。也不知自己还会不会去。今时,吃粽子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家家户户都能做,就是工序繁琐。街头巷陌小吃摊天天卖,五六块钱一个,搭配一碗海蛎汤,掺和少量酸笋、花菜、金针菇一起煮,味儿鲜美,可以吃个半饱以上。留点意犹未尽的余地,容下次想起,再来品赏光顾。再过一个月,端午节又该回来了,那时超市里会有多地粽子品种,风味各异任你选,乃至挑花了眼。而本土特色无须品牌包装或登堂入室,转角摆个小地摊,坐两三村姑,粽叶、食材等要素铺开,窸窸窣窣,架锅生火,随时动起来。任粽香氤氲,和着节日习俗、古老文化、乡音亲情、儿时记忆,等等许多往事传统,家国精神,一起弥漫不散。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宋人陆游这首《乙卯重五》诗,字里行间的闲适惬意,浮现在眼前。无管弦乱耳,无案牍劳形,有的只是节日的氛围,与淳朴的民风。更何况,石榴在不知不觉间已经盛开了,火红火红的。此情此景,怎一个“好”字了得!羨慕古人过节,及其乡野情趣,真好,如写诗绘画,好想一梦回宋朝。这样的喜欢,其实很简单,在日常生活中,也在怀旧追思神游里。汨罗江水不息,屈原精神长存。薪火相传,连同古老节日与文化,上下五千年。粽香悠悠,随烟火气息,在诗的国度怡情散淡。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取之山间野旷。而海阔山遥,过往渺渺,间接地了解一些旧事传说,终究不知古人是怎么生活的,那儿的乡村是怎样的一种光景,但有一点几乎可以肯定,窗外,是一片竹林。

作者简介

许耀宗,年生,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西滨村人,翔安区作家协会会员。在起点中文网发表连载长篇小说《明日宝典》,笔名:如逸梦。曾在翔安区作协“七·一”征文中获奖。平时勤于笔耕,创作诸多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

扫码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caihuaa.com/hchwh/61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海菜花版权所有



    2025-07-16 星期三 02: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