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胡一峰
《吴世茫论坛》是作家出版社的新书。说是新书,也是再版。和年三联书店版相比,书的篇目编序作了调整,还多了作者新绘的水墨图。当然,更重要的是书中活泼的文风和硬朗的精神,直至今日,也依然是新的。书的作者自然就是当年在《新观察》上写专栏的“吴世茫”了。这本“论坛”是专栏文章的合集。那么,“吴世茫”又是谁呢?新版序言中揭开了谜底,湖南籍著名画家黄永玉是也。
记得作家李辉在一篇文章中说,黄永玉有一种“万物皆备于我”的豪气,“永远是自己的主宰”,这一点在他的画和文中,一以贯之。所谓“吴世茫”,是“无事忙”的谐音,也是黄永玉的自嘲之语。但若严肃一点说,“无事忙”固有身忙,更是心忙,而其所忙之事,又往往是常人目睹而无视、充耳却不闻者。《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便被薛宝钗称为“无事忙”。以宝玉性灵观之,“无事忙”可谓一种超脱世俗功利之外的精神气质。读完本书收录的27篇杂文,又欣赏了书中妙趣横生的插图,我忽然觉得,好的杂文,所需要的和所灌注的,或许就是“无事忙精神”。
且看,书中的《“大师”论》一文,讽刺“大师”满天飞,一气儿列出了“烧饼大师”“烙饼大师”“国画大师”“豆汁大师”……《如何剪指甲论》抨击电视台请人大讲如何剪指甲,《贺某市举办“蟋蟀大奖赛”》辛辣地批评全国大兴建设之际,某市却把玩蟋蟀作为“百废俱兴中之一兴”,《山是山,洞是洞,树是树》则有感于各地名山名峰,全被起了“像XX”的名字,解说员也热衷于如此介绍……可以说,几乎每篇文章都起笔于作者所见所闻的小事,议论申发的却是关乎社会风尚的话题。文笔虽嬉笑怒骂,游戏纸墨,不拘一格,流露的却是作者对民族、对社会、对文化的强烈责任感。
当然,文章总是有时代性的,杂文尤其如此。《吴世茫论坛》里的文章写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距今已过去了三十多年。时代变迁,观念变化,人们对生活的需求和态度也在不断发生改变。作者当年所批评的那些问题,比如剪指甲、玩蟋蟀,以今日的眼光看来,因提问前提的变化而已无伤大雅。不过,如果把这些文章回置于八十年代的历史语境中,就会发现作者所提出的,乃是关乎一个刚刚走出内乱和动荡的国家,以何种精神面貌看待自己、重塑自己、迎接未来的大哉问。正因为如此,如果我们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跳出文本,与作者做一种思想对话,又会从这些“旧文章”中获得新启发。
以《山是山,洞是洞,树是树》一文为例,作者提出,“你像我,我像你,大伙儿像成一团,像到不能再像,像到连老婆也认不出丈夫那么像,结果,又有什么了不起呢?”因此,他主张,“树就是树。长得雄伟,长得清奇,绿叶青葱。单有单好,丛有丛好,自是另一种景象。老汉我也只喜欢像树的树。把树剪成动物或别的器皿杂物形状,间或有几株倒也不妨,增加公园的情趣。只是不能全弄成那副样子。要知道,树不像树的时候,要还原它可就难了。”接着,他又联系到龚定庵的《病梅馆记》,进一步阐发把“树还给树”的观点,短文的思想内涵由此而更加丰厚。从中,我们可以读出对畸形审美的批评和对健康审美观的呼吁,也可以联想到健全人格之重要。在美育广受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caihuaa.com/hchwh/10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