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 http://www.bdfyy999.com/bdf/SpecialList.asp腊八节的早上,女儿早早地嘱咐外婆中午要做腊八粥过节,外婆欣然应允。中午,刚从外面回家的女儿一坐到餐桌旁,看到桌上摆的腊八粥,就开始叽哩哇啦地大叫起来:“这不是我要的腊八粥!我要甜的腊八粥!”外婆一脸委屈和无奈:“我们老家都是咸的腊八粥啊……”我亦愕然,因为在南方生活多年,我心目中的腊八粥也是甜的,没想到腊八粥还有咸的!也许是因为自己小时候过腊八节的印象不深,没记得有咸的腊八粥。女儿满腹抱怨憋屈,忍不住哭了起来。本来过节是挺好的一件事,结果变成了这么一出。我只好出来打圆场:“宝贝儿别哭了,妈妈本来也以为腊八粥是甜的呐,可我也理解外婆,她可能只吃过老家的腊八粥,就认为腊八粥都是咸的,所以误会了……要么这样,请外婆今天晚上再帮我们煮一锅甜的腊八粥吧!”女儿和外婆都没意见了。晚上,女儿吃起甜的腊八粥格外香甜,外婆也可以继续喝她中午剩下的咸腊八粥,各取所需,皆大欢喜。这件小事引发了我的一些回忆。在上大学之前,我在苏北一个中等城市长大,我们老家的文化、生活习惯和饮食口味属于北方。除了小时候两次长途旅行去过外地,有过短暂的见闻,我基本上没有离开过家乡。虽然我也会从电视、书本或者报纸上了解到外地和国外的一些风土人情(那时候互联网还不发达,家里也没有电脑或手机),但我对于南北差异以及自己和外地人的不同并没有深刻直观的感受。直到我上了大学,直接接触很多苏南一带和外省的同学,我才惊讶地发现了很多的不一样:无锡的同学告诉我,他们那里管不带馅的馒头叫“包子”,管带馅的包子叫“馒头”;在食堂里打饭,南方的同学叫“花菜”的东西,我们北方叫“菜花”,正好相反。有一次,我去南京的同学家做客,她爸爸热情洋溢地问我吃不吃“大蒜”,我点头说不挑食,叔叔兴高采烈地去做饭,结果端出来的菜是我们老家人口中的“蒜苗”,还好我不挑食,要不然真的会尴尬。经过深聊,更多有意思的有关蒜的名称被总结出来,他们称呼的“蒜头”才是我认为的“大蒜”,我口中的“蒜苔”被他们称为“蒜苗”,而这顿饭吃的叫“大蒜”的菜是北方的“蒜苗”……哈哈,是不是很绕?好在我对于食品名称的差异很快熟悉起来,对于饮食的接受度也很大,很快地,我适应了吃南方的肉粽,可我爸妈仍然只习惯于老家的甜粽子;我可以接受在粥里加糖,也吃得惯家乡不加糖的原味粥品……毕业后,我跑到了祖国更南端的深圳打拼工作,发现了更多的地域差异:广东人喜欢煲汤,却不爱吃里面的肉;广东一带吃的豆腐脑竟然是甜的,这在以前我没法想象!再后来,我有机会去国外工作和旅游,中外的饮食差异更加明显,可我作为一个饕餮之徒,也经常能从西餐里找到自己的所爱,比如巴西烤肉,意大利本地的意面和披萨,西班牙的海鲜饭等等。上面提到的各地差异还只是饮食差异,更多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差异那就多了去了,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可我发现只要我们能够保持一颗开放的心和开放的味蕾,对于多元文化有更多的包容和接纳,适应甚至融入当地的文化,并非不无可能。话题似乎扯远了,再回到我女儿的成长环境来说。我们家是典型的南北结合的家庭,我来自苏北,我老公来自湖南,我女儿从小又在深圳长大,这种组合的家庭天然就存在着摩擦。单就饮食习惯来说,我保留了一部分的北方口味,加上在南京、国外和广东生活过,而且照顾孩子的味蕾,口味偏清淡;而我老公原本是典型的湖南重口味,基本上属于无辣不欢的类型。因为吃饭的问题,我们俩产生过不少矛盾。幸而老公照顾我和孩子的口味,长时间吃清淡,慢慢地也能从清淡的菜品中寻觅到很多食物本来样子的美好,爱吃的东西越来越多,粤菜和江浙菜馆也成了我们经常会光顾的餐厅类型。女儿很小的时候当然是一点不吃辣的,现在8岁,偶尔也会吃些辣,我们打趣她终于变成了“辣妹子”。饮食差异仅仅是南北差异的冰山一角,更多生活习惯、育儿观念上的龃龉也随着我女儿的出生而越来越多。我和老公刚开始争吵不断,最严重的时候甚至觉得对方不可理喻,热战加冷战。幸运的是,我们俩后来保持了理性的沟通,也不断地在摩擦中适应对方的方式。现在,我们终于明白,有些习惯无所谓绝对的对与错,其中很多是个体小时候在原生家庭中沉淀下来的,成年后也许你不自知,但其实它们如影随形一直伴随着你,很难轻易改变。我们更不要过于理想化地期待改变家里的老人。当我们放下彼此一定要改变对方的执念,留出更大的空间,每个人都觉得更自在了,我明显感觉到似乎有奇迹发生了——每个人都有了一丝改变,尽管不可能改头换面,但大家都朝着对方的方向移动,哪怕只是一小步,这种改变也像有磁力般把一家人吸得更靠近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和为贵”一直贯穿着古今,中国人提倡“家和万事兴”,在这种文化大背景的熏陶下,回想我自己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潜移默化中其实也在倡导着对世事万物差异的包容和接纳。如果我们这代人和下一代都能够接受“和而不同”,恐怕人世间就会少了很多纷争。跳出小家庭的圈子,打开视野,你会看到更多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的差异,除了之前提到的什么南北差异、东西差异、饮食差异,还有方言差异、生活习惯差异……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差异,小到小家庭里不同孩子的差异,不一而足。面对差异的时候,你是选择求同存异还是分道扬镳呢?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caihuaa.com/hchpf/12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