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洱毓秀,希冀如春。正值暮春时节,苍山洱海风景如画,游人如织,海菜花绽放仍盛。上海姑娘张晨怡、苏妍踏上了赶往云南洱源的旅途。而此行目的,并非只是游览七彩云南的涌动春潮。“和晨怡一拍即合、酝酿已久的心愿,此行便为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点、未来可期的省略号,还有,邂逅可能性的惊叹号。”到云南的第一天,苏妍在朋友圈如是写道。4月16日至17日,上海市代表团深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丽江市、大理白族自治州学习考察,共商沪滇协作大计,共谱两地合作新篇。同一时间,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玉湖初级中学(下称“玉湖中学”)会议室里,“毓琇奖学金”捐赠签约仪式正在举行。为洱源娃设奖的,正是刚刚从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硕士毕业的张晨怡、苏妍。还未踏上工作岗位,捐赠从何而来?——两位姑娘将自己在交大求学期间获得的各类奖学金共计5万元倾囊捐出,用于奖励玉湖中学家庭经济困难、在校表现突出的学生。毕业典礼后第一站即“重返”洱源,这份急切的心心念念,缘起时光情深意重的回响。玉湖中学向设奖者授予捐赠荣誉证书。(左二为张晨怡,左三为苏妍)师生合影。“用十几天与远方人们的时光交织相合”六年前那个夏天,依然在回响苏妍的第一次洱源之行是在年的夏天。作为上海交通大学“荣昶储才计划”三期(下称“储才计划”)学员,在学校团委老师的陪伴下,苏妍和四十多位小伙伴一起奔赴云南洱源开展暑期实践调研。在国情社情民情观察中明确价值追求,洱源之行是储才计划必修的“行走的思政课”之一。三十多个小时的绿皮火车,苏妍还是头一回经历。哐当哐当中,这群大学生和飘向远方的思绪一道,从繁华的浦江畔前往彩云之南“高山明珠”洱海的源头。“还记得在洱源的那些天,一到晚上我们就开始努力睁大眼睛找星星。”静谧的夜空下,繁星璀璨,斗转星移倒映在平静的湖面上,那是令储才计划每一期同学心醉神迷的景象。彼时,厚厚的云层总眷恋着夜空,曾在诗中写下的“伸手触碰、洱源的星”成了苏妍一连好多天的小心愿。与星空相照的是脚下坚实的大地。在当地村干部和交大援滇教师的带领下,苏妍和同学们走进洱源县茈碧湖镇丰源村南极完小,和当地的孩子们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下午。“储才计划”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们玩游戏。“我在南极完小邂逅了一个男孩,原先他不愿靠近我们,孩子们悄悄告诉我他不太会说话。但慢慢的,他开始尝试融入大家,憨憨地笑着。”苏妍回想起那天的场景,仍如昨日般鲜活。在交流最后的环节,实践团的同学们给孩子们画画当作礼物。小男孩好奇地凑了过来,苏妍便也送了他一张。他抬起头,笑着向苏妍竖起小小的拇指,而后是响亮的一声:“棒!”“当时我的心犹如被击中了一般,迟迟说不出话!”虽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自己的画与色彩能给这些孩子们传递幸福,这对于苏妍来说是“太感动的事”。苏妍欣喜地意识到,还是学生的自己其实也可以为孩子们做些什么。那天,苏妍在备忘录里写下,“待今后羽翼渐丰,我们能做到更多。”“储才计划”实践团与大学生村官面对面交流。(前排左一为苏妍)走村入户唠家常做调研、跟小朋友分享学习方法,和大学生村官聊起“隔壁大妈端来的那碗面”,与驻村干部在田间地头劳作“出水才见两脚泥”……在云南洱源十数天的时光,同辈们思考、碰撞、自省的日子让苏妍逐渐明白,对内心的审视绝不仅止于一时,而应当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日常努力”;一切也不能仅止于思绪,思考过后应是步履不停。“想做一个能带给别人温暖的人”星光微芒却暖,她一直放在心上“或许一个人、一时的努力不能改变什么,但是我相信一群人、长期的守望一定能做成点什么。”年的暑假对张晨怡而言无疑是特别的,作为解说敦煌全国志愿者项目讲解员,她在莫高窟为世界各地游客义务讲解了两个月,为此她储备了38个洞窟的知识,服务时长超小时。为解决讲解员通勤不便问题,她为敦煌研究院募集捐赠3万余元,还将自己1万元奖学金全部捐献给公益文化事业。或许正是受到“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触动,让张晨怡萌生了去西部支教的想法。年,作为上海交通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22岁的张晨怡前往云南洱源县玉湖初级中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玉湖中学海拔多米,从精致的都市生活到天气多变的乡村,是大山对张晨怡最直观的“改造”。然而,这个上海姑娘很快适应了这一转变。在这里,她为两个班级讲授英语课程,累计任教超课时。备课、教学、家访,张晨怡恨不得把每一分钟都用在学生身上,全力以赴教好每一位同学。成绩单没辜负努力:她任教的班级英语成绩始终位于前列,英语考试年级第一名也成了班里的常客。为学须先立志。更让张晨怡感到自豪的,是真正帮助了许多厌学的同学重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出努力学习、奋发成长的内生动力。课堂之外,孩子们口中的“小张老师”和支教团伙伴们一同发起了洱海保护公益课堂等系列乡村教育活动,尽己所能为乡村教育发展再添一把力。那一年,交大云南研支团还获评大理州“五四红旗团支部”。一年又一年,一批又一批,交大研支团的接力棒从未中断。支教学子在大山深处与外界间架起桥梁,点亮山里娃的梦想。年来,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队伍接续奔赴,他们于大漠深处、在天山南北,像戈壁红柳、似沙漠胡杨,绽放出绚烂的青春之花。年起建立的洱源研支团,至今已选派11届共97余名研究生志愿者。一年支教的工作和生活,让她热爱洱源这个“第二故乡”。那时起,张晨怡埋下小小心愿,未来为孩子们设立奖学金。张晨怡支教时与所带学生。重返洱源,张晨怡与玉湖中学学生们交流。洱海无弦万古琴,交大人用青春答同一道题两人的洱源之行虽无交集,对这一方土地的记挂却不谋而合。志愿者这个闪光的身份与朴素的信念,加上怀着对洱源、对乡村教育相同的热忱,毕业之际,张晨怡和苏妍共同设立“毓琇奖学金”。与“玉”谐音,名字里,更饱含着美好希冀。再回洱源,在熟悉的会议室,张晨怡和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初衷。“我们玉湖中学的孩子们,一定要学习,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够放弃学习,也期待着大家在未来能够成为优秀的人才,建设家乡,实现自己的梦想,为社会做贡献。”“尽心尽力培育出更多的优秀学子,我们珍藏喜悦,心怀希冀。”又见“小张老师”,玉湖中学的同事满是欣喜。颁奖仪式上,张晨怡(左一)分享设立奖学金的初衷。浦江洱海一线牵,这在路名上就可见一斑。江川路、临沧路、华宁路……在上海市闵行区,有许多以云南地名命名的道路。其中,东川路、剑川路、沧源路环抱着上海交通大学。亲切感不止于此。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一场为乡村振兴的接力,一群播种梦想的引路人。公里外的洱源,成了交大人共同的挂念,更有一批又一批交大人与之结下不解之缘。助力洱源发展是党和国家交给上海交大的光荣任务,如今已走过十个年头。十多年来,上海交大广泛汇集全校师生医务员工、校友和社会资源等多方力量,坚持以人才和科技为引领,培育发展了一批优质帮扶合作项目,正助力洱源高质量发展。上海交通大医院援滇医疗队。交大“治水人”在洱海。交大学生实践团在当地中学开展教育帮扶。交大教师为助力乡村振兴接力奔赴。再次回到洱源,苏妍看向头顶星汉灿烂,浩瀚无垠。“仍然‘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终于再归故土,做了点心心念念之事。”在春天播种,越来越多交大人以青春见证着繁盛与希望。作者:舒天楚文:舒天楚图:受访者提供编辑:陈梓丹责任编辑:何易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caihuaa.com/hchpf/12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