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海菜花 > 海菜花花语 > 正文 > 正文

书香社会阅读鹿寨和居中渡上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7/22 15:47:05
美文荐读年9月,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以鹿寨为题材的《鹿影清流》出版,为广大读者奉上了一道高大上的文学盛宴。书籍出版后,获得不少在国内富有影响力的编辑、作家以及评论家的好评,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阅读者众多。可见,“文学+旅游”的发展路径探索初见成效,对于挖掘地方文化,传播地方文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个一千七百多年的时光堆积出的古镇,缔造过商贸繁华,也饱受过战火的摧残,跌宕起伏的命运,打磨出卓绝的“和居”之美。本期《美文荐读》,来听丽雯主播为我们朗读《鹿影清流》散文集中的散文《和居中渡》,跟着作家廖献红一起逆时光之河而上,找寻那段发生在这里的烽火岁月。

本期《美文荐读》,来听丽雯主播为我们朗读《鹿影清流》中的散文《和居中渡》,跟着作家廖献红一起逆时光之河而上,找寻那段发生在这里的烽火岁月。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和居中渡(上)

?廖献红

多少时光的沉淀才堆积出一个古镇?我不知道。我在史书上查找,答案是一千七百多年。一千七百多年的时光,沉淀出深沉包容的气质,它缔造过商贸繁华,也饱受过战火的摧残,跌宕起伏的命运,打磨出卓绝的“和居”之美——这就是鹿寨县中渡古镇。一中渡古镇像一枚小小的邮票,贴在广西柳州市鹿寨县的西北部。它又像一块小小的岩溶石,朴素而不失厚重,静静地躺在岁月深处,躺在历史的尘埃里。我试图逆时光之河而上,搜寻逶迤在古镇天空下的古建筑群和络绎不绝赶路的人们,找寻那段发生在这里的烽火岁月。中渡镇的古民居群,分东、西、南、北四条历史街。沿街两侧,规模较大的传统风貌建筑,多数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格局和风格。整个古民居群一律青砖灰瓦。房屋内部为木质架构,古朴、典雅。四条古街最终在中心广场的武圣庙前会合。这样的布局方便居民们从镇子的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休闲娱乐,体现了古镇“天人合一”的居住理念。据乾隆版《雒容县志》记载,早在公元年,也就是三国时期,东吴就在中渡建县,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战火曾一次次地打破这座小镇的和平,使得小镇武备文化盛行。当地建筑的一个特色就是突出的军事防御功能,建筑开间狭窄且长,进深大,门前设有密格栅的插槽,或全圆,或半圆。一根根结实的圆木榫接起来,非常坚固,称为“龙门”。民国年间,匪患猖獗,中渡地处四十八?,形形色色的土匪汇集此地,各据山头。受武备文化影响,古镇亦不乏英雄豪杰。历史上,中渡名人辈出,如宋代文人张亚卿,明代仕者韦士恭,太平天国将领李岚谷等,形成了崇文尚武、尊师重教的文化现象。在洛江大码头上立有一块刻着《中渡县公署布告》的石碑,出自文化先驱钟秀杰之手。钟秀杰无疑是中渡人的骄傲,早年,他东渡日本考察维新之道,追随孙中山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年,奉孙中山之命回国,参加同盟会广西支部活动。年回乡省亲,被推举为中渡知事。在任期间,他革除县政积弊,废除苛捐杂税,并将政令刻于石碑上,已示与民众共守,因而深得民心。这些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至今鲜活而生动,滋养着中渡的土地,使这个坚硬的社会有了一种人文的柔软。脚下一块块青石板,经过了千百年的风吹雨打,已数不清有多少脚步从此走过或就此停留。青石板的棱角已经不再鲜明,光滑圆润的表面诉说着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积累。如今的中渡古镇,老街两侧屋檐下挂着火红的灯笼,将小镇装饰得热闹而喜庆。走在这些历经浩劫而幸存的青石板上,我在想象那个时代,想象那个时代居住在此的人家,想象他们曾经有过的生活。文化与文脉,在硝烟下,在桂中西北部的边陲小镇中渡延续着。它是一部文明之书,只不过,这部书现今读来,让我们在赞叹中渡奇迹的同时,也感叹家园的多灾多难。最具代表性的中渡镇古迹《一方保障》,在中渡镇旧县村旁的铜盆山上,这是两方巨大的摩崖石刻壁,高三点二米,宽三米,历经四百多年,碑上的文字仍清晰可辨。明代,广西农民起义持续不断。年,爆发古田农民起义,起义军转战在桂北、桂中一带,明政府先后十六次派兵进行大规模征剿。年,朝廷命广西巡抚殷正茂、总兵俞大猷,统兵十万进攻古田,前后三个月,破营寨六十二处,兵力悬殊,起义军在退至现今的中渡境内时,被朝廷军围剿。俞大猷为炫耀功绩,震慑百姓,派人在此刻下《一方保障》。爬上西眉山,古镇及周围的村庄尽收眼底。蓝天白云下,镇子中心一排排古建筑安静得近乎永恒。镇子外围是新开发的街区,热气腾腾。清代的古炮楼,高高耸立在西眉山顶。炮楼是中渡的最高点,也是当年的一个战略要冲。清咸丰元年(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战争波及全国十多个省。咸丰二年,当地政府在中渡镇制高点西眉山顶修筑炮楼,以加强城防。炮楼的基础为灰砂混合,夯实而成,楼共两层,一层用山石砌成,二层为青砖木板结构,设有瞭望孔、炮孔、枪孔等。站在矗立于白云中间的古炮楼上,仿佛还能听到炮声。如今,这些历史以旧址、照片及传说的方式,浓缩于中渡博物馆,也刻在中渡人的记忆中。置身于这样一座古镇,行走的步履、心情甚至生活的节奏都会放慢。那虚掩着的斑驳的低矮木板门似乎在叙述昔日的光景,老建筑散发着浓浓的古老的气息。钟秀杰故居、粤东会馆、抚民厅、罗公馆、中渡县政府、商铺、客栈以及至今香火鼎盛的武庙……,它们依然频繁地出现在古镇居民的话语中。烽烟滚滚、炮声隆隆的年代,进入了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中渡人的血液里,造就了一种气质、一种气势,犹如洛江码头护城墙上攀缠的榕树根,坚硬而又不失温软。这种气质从古镇人的眼神和言谈里长出来,从他们每一个细微的动作神态里长出来,就连他们自己也不曾察觉。在西街店门口,烹制着地方特色小吃的大娘不急不躁地把持着锅勺,像灯盏的馍,三角的油粽,圆溜溜的油堆,在油锅里翻滚,慢慢变黄变熟。咬一口,油油的,有一种风尘的味道。是的,大娘不紧不慢,古镇不紧不慢,整个古镇最不缺的就是时间。南街头的门楼下,三两个耄耋老人坐在门口闲聊,边说边挥舞着干瘦的手臂,似乎在努力回忆着年轻时在古镇上卖力讨生活的光景,说到高兴时开怀大笑,嘴唇四周迅速形成一个圈,并荡起层层花瓣,仿佛一朵盛开的秋菊。他们享受着属于自己的慢生活,这是古镇的生活状态,在散漫、闲适中有一种古意。这里的一砖一瓦,亦如古镇人的沉默和刚烈,克制和执拗;也像中渡的日常,宁静、沉稳、从容。二中渡古镇傍江而建,临江砌着厚重的护城墙。洛江全长八十三公里,是珠江水系的一条小支流,古时洛江通洛清江,洛清江汇入柳江,柳江又汇入西江,沿西江可上溯漓江和湘江,回旋余地广阔,攻守进退自如,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是当年南中国重要的行军古道。发达的航运,频繁的物资往来,给中渡带来了繁华。再加上地势险峻,使这里成为连接桂、粤、黔的军事要冲,也成为与外界沟通联系的黄金水道。水路交通方便,到此定居谋生的人多,江西籍、广东籍商人分别修建了江西会馆和粤东会馆,作为商人集会议事、旅居停留场所。粤东会馆至今犹存,江西会馆则毁于战火。离古镇中心不到一公里的河岸边,设有五个码头,分别叫作大码头、中码头、飞机洞码头、车头码头和肖家码头。大码头又称古榕码头,是最大的码头,约有三十级台阶。洛江水缓缓东流,西眉山倒映水中。坐在码头的石阶上,你很容易被拉回到百年之前,这里时而烽烟弥漫,时而商贾云集。千百年来,洛江千帆过尽,风吹走了江上白色的海菜花,也吹老了镇上一辈又一辈的人们。唯有古榕在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十多棵大榕树植于洛江两岸,枝叶相拥,根须相连,让你无法分清它们。它们的生命奇迹震撼心灵。临水的千年古榕,斜向大河中间,把大半的河水都染绿了。缠绕的根须,于护城墙之上,印刻着奇异的生命符号,形成一张张酷似地形图的网状。一直以来,我不改对古树的敬畏和神往。我始终相信这世间万物有灵,尤其是那些活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老树。它们阅尽人世沧桑,能够承受苦难、担当救赎,能够洞悉善恶、安详灵魂。“大跃进”时,所有人家里有铁的物件,大到饭锅,小到门鼻子上的铁钉,都被收集起来。那些参天古树,它们的树枝是上好的燃料,被塞进临时架起的锅炉里,旺盛的火焰和人们的激情一起蹿长。洛江边上的古榕,首当其冲地成为炼钢主帅的目标。据说,某一天,来了一群人,爬上古榕欲砍其枝。晴朗的天空突然刮来一阵狂风,转瞬雷电交加,暴雨如注,其中一人被大风吹跌,摔到树下,死了。其他人见状,害怕了,仓皇而逃。沿河两岸十来棵古榕就此得以保留下来。古镇人坚信神灵的存在,坚信古榕有一双眼睛,日夜注视着他们的生活,佑护着他们的子孙。年关,他们带着鞭炮、香烛、丰盛的饭菜和甘洌的白酒,领着男孩们至此祭拜、许愿。我将这样的膜拜解读为:那是古镇人敬畏树木根植土地顽强繁衍生息的能力,希望自己家族也如此,一辈一辈,活着,长着,开枝散叶,绵延不绝。古榕,是中渡人之根、之源、之佑护。这样的古树我是熟悉的。每次抚摸着这些历经千年风雨和浩劫而幸存的粗壮根须,我都感动得直想流泪,直想下跪,心都在战栗。是为走过了岁月的艰辛,还是为那不弃不离的相贴相拥?它们是大自然一道奇绝的风景,它们被世人尊为“榕树爷爷”,实在当之无愧。洛江宽阔而宁静。水面澄清碧绿,不见水流,但见波光闪耀。古渡口不远处,一座大石桥横跨两岸,气势非凡。如今码头已不是货物运输的主要通道了,为了保护大石桥,桥两端也设置了障碍,不允许机动车辆通行。公路多了,铁路通了,货物和人更多走陆路。毕竟火车汽车跑得比船快。渐渐地,水路航运冷清下来,但码头并没有跟着冷清。旅游业兴盛后,数十艘花花绿绿的游船停靠在洛江岸边,一拨拨游客来到洛江边,在古榕下留影,然后坐上游船,泛舟洛江。色彩明亮的小船突突突地划过,水面上荡起了波浪。那漂浮在江面上的白色海菜花也跟随着晃荡起来。河的两岸楼房林立,绿树、翠竹掩映。汽车、摩托车沿着岸边公路飞驰而过。洛江因此又丰满了起来,滋润了起来,神气了起来。古榕码头的青石板已被磨得光亮,世俗的故事不断在此演绎。在古榕的影子里小坐,犹如躺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树荫下,斑驳的阳光点点,如银亮温热的花朵。夏日的午后,这里更是顽童的乐园。孩子们从树上一跃而起,一个猛子扎下去,半晌,一个光溜溜的脑袋从河的另一边浮出水面。河岸上时不时响起大声训斥:“快起来了,不要在水里泡太久了,快起来了,吃晚饭了……”晚间七点到九点,是中渡最富有诗意的时刻,从民居透射出来的光铺满古镇,一片乌托邦景象。古镇某些细节被灯光照亮,它们像雾气一样弥漫在空中,向过去的岁月无限延伸。夜凉如水,码头在月光下,默默无语,河水泛着波光。古榕树叶变得如玉蝴蝶翅膀一般透明。镇子里的人们聚集在榕树下,话语如星子,从月光中倾泻而下。今天在集市上卖了多少干切粉,南街冬天娶过门的媳妇是不是已怀上了娃,北街钟家的孩子上中学了,去年秋天出门打工的东街小伙都带回了媳妇……古榕像神,聆听着,喜悦着,悲伤着,包容着,它的枝枝叶叶守护着不歇的生活之流、苍生的油盐柴米和微末的凡尘俗事。古榕码头今天的样子已不是过去的样子,但今天的样子有着今天的意味。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廖献红,女,壮族,广西鹿寨县人,曾做过乡村教师、新闻记者、政府机关秘书。广西作家协会会员,柳州市第二届、第三届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33期少数民族创作班学员。有作品刊发《民族文学》《山花》《黄河文学》《广西文学》《散文选刊》《海外文摘》《奔流》《岁月》等刊物。现供职于文旅部门。

撰稿:谨言编辑:陈挣扎监制:廖献红

·END·

“有筋骨

有道德

有温度”

鹿寨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出品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caihuaa.com/hchhy/8207.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海菜花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