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被誉为“植物中的环境监测员”的海菜花,在洱海生态廊道葶溟溪入湖口段附近连片绽放,宛若人间仙境,网友直呼“好美”,纷纷表示“看起来太治愈了”!
洱海海菜花云南第二大高原湖泊
云南第二大高原湖泊洱海,位于大理。
历史上又称叶榆泽、昆明(渳、弥)湖、西洱(二)河。《明史·地理志》记载“东有西洱河,一名洱海”,洱海之名沿用至今。冰河时代末期,由于沉降侵蚀而形成高原构造断陷湖,属澜沧江水系。南北长42.5公里,湖面积.5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0.5米,最深处20.9米,蓄水量28.8亿立方米,湖岸线长公里。
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洱海年均水温15.9℃,17种土著鱼类,64种水生维管束植物,种藻类植物以及各类浮游动物、底栖动物与飞禽走兽,在此栖居,生物多样性鲜明。
洱海、苍山和洱海坝子洱海的馈赠
山水相依、良畴沃野的洱海流域,自古便是人类理想的栖居地。
生活在洱海地区的古代先民将洱海视若母亲湖,视为繁衍生息之源。《云南省志·地理志》记载,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在洱海坝定居。多年前,云南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明,在洱海地区发现。唐代的《南诏图传》中附有一幅“洱海图”,图中将洱海画作两条首尾相交的蛇,屈曲盘结的蛇身围成了洱海,看似简单却富含意象地表明洱海为生命之源。
洱海与滋养地区洱海也是大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摇篮。唐宋时期,洱海流域是南诏、大理等地方政权的中心腹地,多元文化在这里交融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璀璨夺目的南诏、大理文化,丰富了中华历史文化宝库。洱海湖周文化——南诏德化碑被誉为“云南第一碑”如今,洱海依旧滋养着整个大理盆地及其下游地区,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得以繁衍生息,传承着古老的灿烂文明,万物生灵在此生生不息。
此外,洱海还承载供水、农灌、发电、旅游、涵养水源、生物多样性保护、调节气候等功能。洱海作为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高原淡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大理裂腹鱼(大理弓鱼)为主要成分的特殊鱼类区系为保护对象。
诗里的洱海
水光万顷开天镜,山色四时环翠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洱海得天独厚的优美风光。
高耸入云的苍山与碧波如镜的洱海相得益彰,粗犷与柔美相生,巍峨与秀丽共存,强烈对比中形成和谐之美。历代诗人不吝笔墨,为后人留下精彩的盛赞。元代郭松年赞其“于见江山之美,有足称者”,明代杨升庵誉之“山则苍龙叠翠,海则半月拖蓝”,清代宋湘咏赞“西南雄阔地,苍洱大名垂”。
如今,围绕洱海,海岛、银梭岛、南诏风情岛三岛,青莎鼻洲、大鹳鹏洲、鸳鸯洲、马濂洲四洲,太湖、莲花湖、星湖、神湖、渚湖五湖,山海大观、三岛烟云、海镜开天、岚霭普陀、沧波渔舟、海阁风涛、海水秋色、洱海映月八景,莲花曲、大鹳曲、潘矶曲、凤翼曲、罗莳曲、牛角曲、波曲、高莒曲、鹤翥曲九曲,以及蝴蝶泉、金梭银梭岛、大理古城等风景名胜著称于世,天南地北的游客慕名而来,尽兴而归。
洱海风光,水天一色水天一色,天镜澄碧。古往今来,洱海是多少文人笔下的人间绝色;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厚重的历史渲染上多彩的民俗风情,洱海又是多少旅者追寻的诗和远方。
云南省情系列微视频《美丽云南》(第三季)由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出品发行,以“世界遗产”“云南特有民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九大高原湖泊”“动物王国”“植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云花”“云药”“云果”“云茶”等系列选题出发串联起云南万物,为观众诠释一个意象万千的美丽云南。#美丽云南#更多精彩内容正在更新,敬请期待!
触摸云南千年脉动,纵览高原壮美河山;
阅尽古滇千秋青史,感受云岭蓬勃生机。
云南省情系列微视频《美丽云南》(第三季)
——以影像存史,秒懂云南三千年——
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第二大美丽云南第三季
云南地方志一分钟走进滇西茶马古道第一镇「鲁史古镇」|《美丽云南》第三季一两木屑,一两白银;刀法精工,线条流畅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caihuaa.com/hchzp/12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