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源街道具有丰富的水资源,辖区有冷水河(13.4公里)、牧羊河(11.7公里)两条主河,总长度25.1公里。潭泉星罗棋布,有99泉之说,尤以青龙潭、黑龙潭久负盛名。源于白邑坝子北部、纵贯白邑坝子的冷水河,与流经西南部的牧羊河,于坝子南端汇注滇池干流盘龙江,因而有“滇源”“盘江之源”之称。
黑龙潭海菜花恣意生长黑龙潭位于昆明之北40公里,松华坝水库回水线上5公里处。民国《嵩明县志》载:“潭中鱼甚多,大者尺余,沉汛其中,人不敢取,以为神物者也。”步入黑龙潭,只见潭水清澈,呈碧蓝色,云南四大土著名鱼金线鲃畅游其中,海菜花恣意生长。
白邑黑龙潭水体特别适宜金线鲃生长,这里的金线鲃体型相对较大,体长25厘米。金线鲃生长在水质清澈的多石块水域,尤喜龙潭洞穴,以小鱼、小虾等浮游动物为食。
清澈的潭水中,黄蕊白瓣的海菜花朝着水流方向生长漂浮,十分灵动。海菜花是一种娇贵的沉水植物,由于叶片和叶柄的长度有限,它不能在太深的水底扎根,不然叶片离水面太远,不利于光合作用,所以只能生长在不超过4米深的水里。海菜花对生长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只能在干净的水质中生长,否则难以存活,水清则花盛,水污则花败,它的存在与否被视为“水质试金石”。
为了保护黑龙潭的生态环境,会有专人定期清理杂草,确保水质达标。由于黑龙潭里的鱼都是野生的,相关人员还会对游客进行引导,禁止投放饵料,减少人工干预。“我们喝这里的水长大,自然养成了保护水源的习惯。现在虽然已经喝上了自来水,但保护好这里的水源和生态环境,依然是大家共同的愿望,这需要我们世代传承。”滇源街道南营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忠祥说。
冷水河
河水入口甘甜常年保持Ⅱ类水质
清代称冷水河为邵甸河,后人因其源出于冷水洞,取名冷水河,又被誉为“盘江之源”。在冷水河四周,皆是清幽寂静之感,素有“三潭一洞”之称的葫芦潭、大龙潭、小龙潭、冷水洞散布在密林中。偶有游人三两漫步林间,掬一捧潭水入口,回味甘甜。多年来,通过综合整治,冷水河水质保持在Ⅱ类。
据考证,冷水河源于白邑鸡心山南麓龙马寺东南,向南流5公里,入白邑坝子,汇合冷水洞、青龙潭泉水。而南流,纵贯白邑坝子,穿甸尾峡谷,交牧羊河入盘龙江。冷水河在境内长13.4公里,沿途纳黑龙潭、白龙潭等20余处泉水。最大流量67.2立方米/秒,沿河地下水较丰富。冷水河发源于龙马寺东,由北向南,贯穿白邑坝子,南至夹河汇牧羊河流入盘龙江,径流面积.4平方公里。
从垃圾遍地到水明山秀,冷水河保洁员杨贵芬参与并见证了冷水河的“蜕变”。“以前人们的环保意识不高,来游玩的游客会随地扔垃圾。随着大家的环保意识提高、治理力度加大,冷水河周边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3年来,我一直负责河道垃圾清理工作,这是我们家乡的河流,环境好了对大家都好。”杨贵芬认为,作为家乡的一分子,理应为家乡的生态治理献力。
滇源街道党工委书记李云宝介绍,近年来,滇源街道主要围绕生态修复、退耕还林,实施农业产业机构调整工程,从河道保洁管理工作等几方面保护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在冷水河、牧羊河沿线退耕还林2.2万亩,建成2万多亩草本、木本湿地;大力推广种植低药、低肥,增种约亩有机蔬菜;围绕冷水河、牧羊河开展河道保洁管理工作,落实好河段长定期巡查工作;依托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百姓保护水源,把保护水源、森林、环境的内容编排到舞狮、花灯等节目中,通过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大家保护水源的主动性。
甸尾村“活化石”水杉涵养湿地水杉有“活化石”之称,它对于古植物、古气候、古地理和地质学,以及裸子植物系统发育的研究均有重要的意义。丰富滇源街道生物多样性,水杉也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滇源街道甸尾村,最为人熟知的还得是冬日里风姿绰约、似火又似朝阳的水杉。甸尾村水杉湿地位于滇池上游、昆明松华坝水源保护区内。株水杉涵养着甸尾村的湿地,使得这一方水土滋养着多名甸尾村人,更为昆明人提供了大量饮用水。
水杉本是已被宣布灭绝的物种,但它又真实鲜活地存在于地表,且被发现于北半球的中国,并由中国学者命名。水杉已经伴随地球走过无数世代,看过无数春秋,它漫长的记忆里保存着无数地球气候、地质、生态环境的变化。
来源:都市时报、盘龙区融媒体中心▼更多精彩推荐,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