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海菜花 > 海菜花文化 > 正文 > 正文

薄地也能装满菜篮子山东这些地方,向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4/6/30 11:23:57
本文转自:农村大众编者按: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塑料大棚、日光温室、连栋温室等设施。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探索利用可开发的空闲地、废弃地发展设施农业。近年来,山东省一些地区在利用丘陵薄地、盐碱地发展设施种植方面,取得不错的效果,探索出来的相关经验做法,值得推广借鉴。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当前各地正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菜篮子”“果盘子”也要保障稳定供应,积极利用山岭薄地、盐碱地、复垦地发展设施瓜果蔬菜种植,是非常必要的。借助现代农业技术,将薄地、盐碱地等进行改良,原本只靠天吃饭的低效田,可以变成了生产高端果蔬的现在农业园区。因地制宜灵活采用多种新型种植技术西瓜、西红柿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果蔬,通常都是在土壤和水肥条件优良地区种植。如今,通过采用多种新技术,原本不适合种植的盐碱地、山岭薄地,也能生产出优质果蔬。3月中旬,寿光市双王城生态经济发展中心卧铺村民侯相军的春茬西红柿开始采摘销售。上一茬西红柿,他的一个占地5亩的大棚,收入近30万元。“现在种的都是口感西红柿,咬一口冒水,瓤又沙又面。很多人都不相信盐碱地上能种出来这么好吃的西红柿。”他说。通过开挖种植槽,利用沙子、炉渣等作为基质,滴灌提供营养液,寿光市卧铺村在盐碱地里成功种出高品质的西红柿。卧铺村地处寿光北部,距离海岸线不到20公里,土壤盐碱化比较严重。“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当地流传着这么一个顺口溜,形容昔日荒凉情景。由于重度盐碱,小麦、玉米产量都很低,几十年来,村民一直种棉花。作为“中国蔬菜之乡”的寿光,是冬暖式大棚的发源地。除了常规的大棚蔬菜种植,近年来,寿光北部一些村庄开始探索盐碱地设施蔬菜种植技术。年,侯相军跟7位村民商量后,决定率先在村里建设大棚,利用无土栽培试种西红柿。当年冬天,8位村民不仅在盐碱地上成功种出了西红柿,一个大棚还收入十五六万元。侯相军介绍说,盐碱地无土栽培技术的关键点,就是蔬菜定植前,先挖出种植槽,铺好防渗布,再垫上消毒好的沙子、炉渣等作为基质。西红柿定植后,利用滴灌技术,精准提供肥水供应。“在盐碱地上种菜,关键是将植物根系跟盐碱土隔离开,这样才能保证作物正常生长。相当于把蔬菜种到一个花盆里。”以前种植棉花,一亩棉花收入只有几百元,现在一亩大棚蔬菜可以顶几十亩棉花。村民很一下子看到设施农业的巨大效益。随后,卧铺村村民不断改进无土栽培技术,并尝试种植价格更高的口感型西红柿。四五年时间,卧铺村的无土栽培大棚已经达到54个。最近2年,昌乐县荣华环水岭田园综合体,也在贫瘠的山岭沙地上,种出了优质设施西瓜。据园综合体负责人吴泽超介绍,田园综合体从年开始开工建设,一期项目流转了亩沙地,目前,建成了一个玻璃温室,27个冬暖式高温大棚,80个保温钢构拱棚。年起,开始尝试种植西瓜、大姜等高效经济作物。四五月份上市的精品西瓜,每斤卖到十五六元,一个瓜能卖五六十元。通过滴灌技术,结合增施有机肥,昌乐县荣华环水岭田园综合体在山岭沙地里种出优质西瓜。这个种植基地处于丘陵,土质为粗质沙地,有机质含量极低,跑水跑肥。吴泽超介绍说,在种植过程中采取了很多新技术。如增加有机肥和生物菌肥的用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配合采用滴管、喷灌等节水技术。“如果采用大水漫灌,不等作物吸收,水肥就漏了。现在是根据西瓜生长周期,定时定量供应,‘吃’多少,补多少,这样就解决了土壤跑水跑肥的问题。”吴泽超说,之前,村民只能在这些山岭薄地上种植小米等杂粮,加上没有水浇条件,只能靠天吃饭,亩产只有二三百斤,很多村民不得不放弃了耕种,进城打工。“现在每亩地每年的流转费有六七百元,周边村民还可以到田园综合体务工,每月平均收入能达到元。”同样在昌乐县的乔官镇唐家店子村,当地土壤是火山碎石形成的沙壤土,也存在跑水跑肥的情况。年起,由村支部领办成立了五棵松果蔬专业合作社,并建起首批50个冬暖式高温大棚,开始种植西红柿。“西红柿定植前,采用牛粪、秸秆等作为底肥,增加有机质,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村党支部书记张德增说,“在西红柿生长过程中,严格控制化肥和水分,将西红柿的生长期延长半个月以上,进一提升西红柿的风味口感。”挖掘产品特色走特色销售之路年起,唐家店子村利用独特的生产条件,开始种植鲜食的西红柿品种,还跟当地的电商企业合作,由电商企业负责网上带货。由于西红柿口感好,加上火山地质环境的特色卖点。村里“火山番茄”很快在网上走红,售价达到10多元一斤。年,唐家店子村开始打造田园综合体。年底,村里的“番茄王国”景区正式获评AAA级景区,实现了从园区到景区的飞跃。如今,每逢节假日,景区都会吸引众多游客。很多游客来采摘品尝,感受记忆中的老味道。昌乐县唐家店子村利用牛粪、秸秆等作为底肥,提高了当地沙壤土的保水保肥能力。随着种植经验的不断丰富,侯相军等菜农的无土栽培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从年起,他们也把普通西红柿改成口感型西红柿,并采取加大通风等措施,降低棚内温度,延长西红柿的生产期,提升风味。现在,口感型西红柿的销售价格比普通西红柿高出50%以上。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种植西红柿,不仅解决了盐碱地不能种菜的难题,更重要的避免了作物根系跟土壤的接触,避免了根线虫等多种土传病害。“土传病害少了,农药用量下降了,生产出来的蔬菜更安全,更适合鲜食。”侯相军说。在双王城生态经济发展中心的南木桥村,全村大棚数量已经达到个,大棚面积多亩,是当地无土栽培蔬菜面积最大的村。为了解决了菜农“单打独斗”的情况,村里专门成立了双桥无土栽培蔬菜专业合作社。年7月,合作社被认定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位于寿光北部的双王城生态经济发展中心,区域内盐碱地面积较大,目前当地已建成南木桥、北木桥、卧铺、寇家坞等4个高品质无土栽培蔬菜蔬菜园区,无土栽培种植面积达到亩,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专家建议:除了改良土壤,还要重视水源配套碱荒地、山坡地、村庄复垦地等,都是发展设施农业的潜在土地资源,用好这块资源,既可以保障城乡居民“菜篮子”“果盘子”稳定供应,又能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在这些地块发展设施农业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专家也提出了建议。借助无土栽培技术,可以让作物摆脱对土壤的依赖。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崔荣宗表示,首先要改良土壤物理性状,如果是宅基地复垦地,要将砖块瓦砾清理干净,山坡地要将石块清理掉,以免影响后续机械作业和作物生长。这些地块的大多都是“生土”,在生产一般要进行土壤改良,可以填埋秸秆,增收有机肥、生物菌肥等,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土壤改良往往需要好几年时间,时间较长。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进行无土栽培、基质栽培等,走工厂化栽培路子,摆脱种植业对土壤的依赖。”崔荣宗说。目前,黄瓜、西红柿和大多数叶菜的无土栽培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由于蔬菜栽培用水量较大,加上滴管、喷灌等技术,对水质要求比较高,崔荣宗表示,碱荒地、山坡地、村庄复垦地发展设施农业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水源问题,要提前设计配套水利设施,保障有充足优质的水源。工厂化的立体栽培,可以大大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上的栽植密度,提升产量。由于无土栽培等种植成本相对要一些,如果生产的水果蔬菜走常规的市场销售,往往没有竞争优势。专家还建议,要考虑走差异化市场销售路线,如可以在无土栽培、立体栽培的园区,将农业种植同休闲采摘、科普、游学等结合,通过多种渠道提升种植业的附加值。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李伟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caihuaa.com/hchwh/122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海菜花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