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上午,“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大理专场发布会在海埂会堂召开,介绍大理白族自治州十年来取得的新发展、新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现场图赵嘉摄)
大理
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
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牵挂的地方
是云南悠久文化的历史根脉
山川风貌的美丽缩影
对外展示的最佳窗口
(董孟良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大理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十年,特别是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亲临大理,作出了“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民族团结,民族地区的重点是发展”等重要指示,给大理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使大理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
大理各族干部群众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紧紧围绕“两城一区、三个走在前”战略目标,全力以赴护洱海、战贫困、保稳定、抗疫情、惠民生、稳增长、强党建,全州持续呈现经济发展、生态良好、民族团结、人民幸福、政治生态向上向好的良好局面。
(资料图供图)
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调结构、培产业
成就日新月异的繁荣大理
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攻坚克难、苦干实干,保持了经济社会健康稳步发展。
经济总量快速提升,全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亿元,是年.7亿元的2.4倍,年均增长8%,经济总量在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中升至第6位。
(董孟良摄)
产业转型步伐加快,绿色能源产业跃升为大理州第一大支柱产业,“风光水储一体化”建设全面提速,其亚、溢鑫等多家绿色铝企业建成投产,加快促成贝特瑞、立新科技等新能源企业的落地投产,实现了绿色能源与先进制造融合发展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高原特色农业产值突破.4亿元,创建“三品一标”农产品个,全省“一县一业”示范县、特色县6个,牛奶产量占全省“半壁江山”。云南信创(大理)产业园顺利落地,“苍洱云”建成运行,数据中枢、理政中心投入使用,“数字大理”建设迈出新步伐,“苍洱数谷”成为大理新名片。
五网建设取得突破,大理被列为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昆楚大、大丽、大临、大瑞(大保段)铁路通车运营,通车里程达公里、新增公里,迈入了“动车时代”。高速公路里程达公里、新增公里,即将实现“县县通高速”。机场航线达28条,累计完成旅客吞吐量万人次。滇中引水工程(大理段)等重大工程项目加快建设,新增大中型水库37个。
(7月22日,列车驶入云南大理车站。谢永彬摄)
“新基建”加快推进,实现光纤宽带网络和4G无线网络覆盖所有行政村,5G网络覆盖所有乡镇核心区域。
护洱海、优生态
描绘山清水秀的生态大理
始终牢记领袖嘱托,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洱海保护治理统揽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杨继培摄)
洱海保护治理成效明显,坚持全民治湖、科学治湖、依法治湖、系统治湖,洱海保护实现了从“一湖之治”向“全域之治”“生态之治”的转变。洱海流域入选全国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洱海水质保持总体稳定,连续两年被生态环境部评价为“优”。生态廊道串起美丽乡愁,令人流连忘返,被誉为“水质风向标”的海菜花重新在洱海连片开放,“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再增底色。
(大理洱海海菜花开杨继培摄)
各类整改扎实有效,抓实上级巡视督察检查反馈意见整改工作,细化制定了项整改措施,已完成整改项,洱海水环境综合整治入选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见成效典型案例。
生态保护亮点纷呈,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河(湖)长制”“林长制”全面落实,全州森林覆盖率达65.5%,空气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99.8%,“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成为大理人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战贫困、谋振兴
实现城乡融合的小康大理
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城乡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资料图供图)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实施“六个精准”,推进“五个一批”,党员干部的身影遍布村村寨寨。全州11个贫困县、34个贫困乡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42.0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79万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挪穷窝”“斩穷根”,大理各族人民孜孜以求的“小康梦”圆满实现。
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高位推进洱海海西乡村振兴示范园创建工作,“十百千”示范工程有序实施,古生村“活化乡愁”等6个州级试点村镇入选全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乡愁中国·大理论坛”成功举办。
(资料图供图)
城乡建设实现新的跨越,实施棚户区改造12.98万户、城镇老旧小区改造.67万平方米,建成美丽村庄个,成功创建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州和3个国家园林县城、4个省级美丽县城、6个省级特色小镇。
抓保护、促创新
打造异彩纷呈的文化大理
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充分挖掘悠久历史文化宝藏和多彩民族文化富矿,文化吸引力、影响力持续提升。
(张成摄)
文旅融合创新突破,大滇西旅游环线示范区创建工作加快推进,“一带三道十八廊”“漫步苍洱”“中国最佳爱情表白地”等文旅品牌创新打造,DOU游中国“有一种生活叫大理”话题播放量达47亿多次。大理州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大理市创建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历史文脉传承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不断完善,非遗数字高峰论坛成功举办,大理乡愁研究院挂牌成立,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一期建成运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达3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18项,均居全省第一。
(杨继培摄)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白剧《榆城圣母》《数西调》等剧目创作推出并斩获大奖。大理州入围“东亚文化之都”候选城市,第九届大理国际影会成功举办,4个文化馆评定为国家一级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破难题、激活力
塑造欣欣向荣的开放大理
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向改革要活力、向开放要空间,高质量发展再添新动能。
重点改革取得新进展,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调整优化,以洱海保护为重点的生态文明建设、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业数字化转型等领域改革获评多个“国字号”荣誉。43项改革列入国家级试点,3项改革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对外开放实现新提升,大理经开区列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一批联动创新区,大理机场口岸列入国家“十四五”口岸发展规划,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启动实施,高水平承办了澜湄合作第三次外长会、东盟与中日韩财经合作组会和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发起成立了“澜湄国家高等教育联盟”,大理大学成为西南地区本科学历留学生最多的大学。
(图源:“大理大学”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caihuaa.com/hchpf/12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