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三月三的由来传说远古时代,聚居于昌化江畔的黎族百姓遭受了一次大洪灾。只有一对恋人坐在大葫芦瓢里幸免于难,被漂流到燕窝岭边。三月初三,洪水退去,俩人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生儿育女,相濡以沫,辛勤劳作,又渐渐使黎族繁衍发展起来。后人奉他们为祖先,每逢三月三便隆重纪念。黎族人民庆祝三月三节日里男女老少身着盛装,带着糕点、粽子,小伙子们捕鱼,姑娘们做饭烤鱼,然后把祭品供于有天妃和观音化石的岩洞口。拜祭毕,青年们来到活动会场,进行射箭、爬竿、摔跤、拔河、荡秋千等。夜幕降临,岸边燃起堆堆篝火,小伙子撑开花伞,姑娘们的银饰及贝壳饰物在火光下闪闪烁烁。情歌婉转,舞蹈渐起,由平缓抒情而进入欢乐奔放。有时一对对情人悄悄离开篝火旁,小伙子把耳铃挂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发钗插在姑娘的发髻上,姑娘把自己亲手精心编织的七彩腰带系于情郎腰间,双方信誓旦旦,相约明年三月三不见不散。因三月三从其来历和主要活动内容来说,都与婚恋有关,故而也称为爱情节。三月三的活动历史上,海南黎族和苗族都有欢度“三月三”的习惯。每逢“三月三”,居住在东方市的黎族,无论男女老少都盛装打扮,带着山兰米酒、竹筒香饭、粽子,成群结队汇聚到会合地点,以对歌、荡秋千、打叮咚、吹鼻箫、跳打柴舞、张弩射箭和粉枪射击等民间活动来欢度这个吉祥的盛日;居住在本岛南部特别是三亚市的黎族,则以猪头、米酒和饭团为祭品,前往三亚落笔洞进行祭祀活动,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五指山“合亩制”地区的黎族,每年农历三月的牛日,在亩头家杀猪摆酒,敲锣打鼓,全村男女欢跳祖先舞,庆贺春天带来福气。黎族最盛大的节日:三月三三月三的美食黎族人在“三月三”这天还要品鱼茶。这种茶不是普通意义上泡水喝的茶,而是一种腌制的食品,其香味却可与茶香媲美,用来“下饭”,胃口大开。鱼茶是黎族招待客人的特色菜肴,也是黎族人的风味食品。鱼茶分为湿鱼茶和干鱼茶两种。它的制作比较复杂,将肥大的淡水活鱼“拾掇”干净,用刀将其切成块状,在鱼块上抹上盐,放置一两个小时,后滤干盐水,“干鱼茶”则要把鱼晒干。再将做好凉米饭掺入、酒糟或炒米搅匀,再装进干净的坛子里密封起来,如天气炎热,放至7-10天即可启盖食用;如天气寒冷,则半个月或一个月方可食用。鱼茶“南刹”:在黎族居住区,招待贵客和重大节日必不可少的美食叫“南刹”。在黎家酒席上能够吃到“南刹”者,就代表是深受欢迎的客人。“南刹”分为肉和菜两种,“肉南刹”其实就是酸肉,将煮熟的米饭放入坛子里,再放入生的牛肉或猪肉、山鼠等小动物,封严坛口,埋入地下一个月后拿出来吃。“菜南刹”,其实就是黎家酸菜,黎语称为“南刹”。是将米粥内放入野菜封入坛内,埋入地下一个月发酵后品尝。当“南杀”打开坛口,一股扑鼻的酸臭味会让你接受不了,可当你壮着胆子吃上一口,酸甜味伴着微臭味,会让你忍不住惊呼原来是如此的异香。常吃“南杀”可以清除体内毒素和身体内的杂质。年5月20日,黎族三月三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caihuaa.com/hchpf/12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