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海菜花 > 海菜花批发 > 正文 > 正文

云南这个实验室让消失的土著鱼重现江湖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4/4/1 14:26:35
全国治白癜风最好医院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detail/

“滇池金线鲃进行规模化养殖的经济效益已经有了‘质的飞跃’。”近日,云南省高原鱼类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杨君兴表示,该实验室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部分云南优质土著鱼的灭绝命运,帮助它们繁衍生息,并再度形成产业。

杨君兴

多年来,云南省高原鱼类育种重点实验室密切结合国家种子、种业安全的重大需求,立足云贵高原丰富的水产种质资源,开展高原鱼类种质遗传、资源保育、品种创新、健康养殖、产业化应用五个方向开展工作,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基金委、省科技厅、发改委等研究项目支持下,建立了高原鱼类活体资源库、遗传资源库,并开展了品种创新,创制了软鳍新光唇鱼水产新品种、金线鲃与鲤鱼远缘杂交品系,构建“产学研用”平台,开展推广示范。

杨君兴表示,滇池金线鲃、鱇浪白鱼、大头鲤、大理弓鱼,这些原本都是云南的土著鱼,被称为“云南四大名鱼”,随着人类的饕餮、外来物种的侵害和水体环境的恶化,快速陷入濒危甚至灭绝的状态。“资源的灭绝速度远比你想象的快。比方滇池金线鲃,上世纪60年代以前还占据滇池鱼产量6%左右,80年代引入‘四大家鱼’时附带来一种小型凶猛型鱼类——鰕鯱鱼,几乎把金线鲃吃得断子绝孙。再加上过度捕捞和水质污染,到上世纪末,滇池金线鲃就基本灭绝。几乎同样的原因,外来的银鱼十来年就基本消灭了抚仙湖鱇浪鱼。”

“云南的鱼类多达种,实际上应该有多种,有的已经成了‘传说’。”杨君兴说,“资源保育工作极其浩繁,但的确是拯救这些土著和珍稀鱼种的必由之路。”为此,实验室先后对种云南土著特有鱼类进行了活体收集,并转移到迁地保育基地进行保育研究,其中包括“云南四大名鱼”。

年5月,实验室研发的滇池金线鲃“鲃优1号”正式通过国家农业农村部水产新品种认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审定的第个鱼类养殖新品种,也是云南省第一个国审新品种。

多年来,实验室完成了48种土著鱼类全流程人工繁殖技术体系的研发,达到年产万尾以上土著鱼类苗种生产能力,可带动云南特色鱼类年产值1亿元以上。增殖放流土著鱼类11种余万尾,一些特有珍稀鱼类的野生种群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还获授权相关鱼类人工繁殖、饵料及育种发明专利23项。

“鲃优1号”来源于原来的滇池金线鲃,实验室对其进行了长达13年、历经4代的优化选育,才取得成功。“鲃优1号”的性状与祖先已经大相径庭:生长速度比野生种快37%,肌间刺优化(减少和软化)程度达78%以上,抗病力显著增强。因此,其食用品质和进行规模化养殖的经济效益都有了“质的飞跃”。

“软鳍新光唇鱼‘黑带1号’,大家更看重它的观赏价值。”杨君兴说,“这条鱼集中金龙鱼、银龙鱼的色彩闪亮的特点,靠背部是金色的,靠腹部是银色的。金银之间,有一条鱼形黑带,仿佛国画家画上去的一笔水墨。养殖成本很低,去年在广州作为观赏鱼搞了试点销售,最高卖到元一尾。”

目前,实验室建设了高原鱼类种质遗传资源库,这些种质资源包括分子、细胞和个体,累计收集和保存高原鱼类种质资源种,约10万余份,占云南土著鱼类种的一半以上,占全国淡水鱼类种数19.0%。杨君兴说:“未来的中国淡水鱼品种资源就在云南。”

对于云南高原湖泊水生态环境的修复,实验室还提出“花—鱼—螺蚌—鸟”的新型生态修复模式,已初步运用于滇池、洱海、程海等高原湖泊和流域湿地,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几十年前,这些湖泊就是海菜花、特有鱼种、螺蛳蚌壳和水鸟的乐园,杨君兴坚信“自然的才是最好的”。

科技创新成果,让消失的高原鱼重现。对此,杨君兴认为,灭绝的土著鱼类重现本身就是云南生物多样性的体现,也是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的发展理念的成果,是云南用科技支撑高原特色渔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云南网记者彭锡实习生张雨昕摄影报道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caihuaa.com/hchpf/119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海菜花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