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海菜花 > 海菜花花语 > 正文 > 正文

红豆01名家评刊红豆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6/23 11:02:06

张丽军,山东莒县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第四批齐鲁文化英才,中国现代文学馆第二届客座研究员、特约研究员,山东省首批签约文艺评论家,北京大学高级访问学者,鲁迅文学院第26届文学创作(文学评论)班学员,中国文联全国首届文艺评论骨干班学员。迄今已出版《“样板戏”在乡土中国的接受美学研究》《“当下现实主义”的文学研究》等著作6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余篇,其中《新华文摘》主体转载1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主体转载1篇,《新华文摘》论点转载多篇;《文学评论》3篇;CSSCI论文40余篇;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乡土中国文化重建与农民形象审美嬗变研究》1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作家书信研究》1项,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样板戏”在乡土中国的接受美学研究》、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70后作家群创作研究》等省部级以上项目7项。获得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泰山文艺奖、刘勰文艺评论奖等省部级奖励9项。年,获得第四届万松浦文学新人奖(理论批评)。年《未完成的审美断裂:70后作家群研究》,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年度优秀论文奖。在20世纪乡土文学研究、新世纪70后作家群研究、样板戏研究等领域,有着较大影响。国家精品课程“中国现代文学”主讲教师;获“中国现代文学”成教特色课程二等奖、研究生优秀教学奖以及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第二届研究生“学术十杰”指导教师、第十四届“挑战杯”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进行一系列的纪念、研讨活动,以此来总结历史经验,思考当前存在的重大问题,期许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改革开放40年,不仅改变了百年以来中国的历史进程和社会整体面貌,让中国人民从站起来走到了富起来的新阶段,而且是二战之后具有世界史意义的最大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变迁,是二战后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如果进一步思考,我们就可以跨越政治经济,走向文化层面,就会看到一个更加恢弘壮丽的文明、文化与文学景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21世纪以来,中国从各个层面进一步加大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加强了当代文化建设工作,即在国家层面上,从“文化软实力”“文化巧实力”的角度,来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当代中华文化、文学的繁荣发展。

而实际上,中华文化的复兴、转化与建设,不仅需要在国家层面推进,更需要从各个地域层面推进。在某种意义上,各个地方文化与文学的建设、发展与繁荣更为重要、基础和根本。中华文化的复兴,一定是各个地方文化发展、繁荣和复兴,是各个地域文艺创作大面积繁盛与质量大幅度提升。唯有如此,当代文化建设工作才有一个坚实的、宽广的、无比富饶的文化地基,才能从中熔铸、升华、聚合为一个具有根源基础性、内在生命力和精神辐射力的中华新文化。在各个地方文化发展、文艺繁荣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泱泱大中华才会涌现出一大批,而不是仅有几个人或数十个人的顶尖作家,而是有着数千人、数万人的庞大地域文化精英群体的出现,聚合为成百上千的、特色各异的、风格不同的具有“地方色彩”的地域文艺流派群落。而这些,尤其是各个地级市和县域的“地方文化精英”才是属于这个“本乡本土”的“在乡、知乡、爱乡”的自己的文艺人才。正是这些“本土”大地生长出来的作家,才最具有本土精神气质,最能够传达与传承本土文化,同时也是最能够灌溉、滋润、营养与反哺、回馈本土大地的“地方文化精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非常重视各个地方,尤其是地级市和县域,乃至更广大基层乡镇与农村的作家。他们的“本土性生长”极为不易与艰难,也极为珍贵和稀有,因而亟需我们更多的关爱与呵护,以从最根本、最基础的地域文化建设做起,来推进当代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地方文化与地方文化精英之间,地方性文学刊物是一个极为重要、宝贵、稀缺的精神园地,是地方文化建设的一方精神堡垒,是地方文化精英成长的最重要文化平台,是沟通地方与国家、文化与作家、历史书写与未来建构的文化桥梁。抓住了地方文学刊物就抓住了地方文化建设的“牛鼻子”,就能够以此来统领各个文艺门类,聚合“八路神仙”,推进地方文化,乃至是当代中华文化的发展。

《红豆》编辑部邀我写一篇回顾年该杂志刊发文章的述评,我欣然同意,并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结合这几年来参加山东、江苏、云南、安徽、湖北等地域文学活动的感受与心得,我就以年的《红豆》杂志为样本,在述评的基础上,展开论述地方性文学期刊与地方文化精英、地域文化、中华新文化建设的关系,以求教各位方家,推进当代中华文化的整体性与地域性发展。

存在困惑与自我定位:《红豆》对时代困境的回应与突围

文学边缘化的时代,地方性文学期刊何去何从?在时代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对文学生产机制、文学期刊的生存提出了新的问题与难题,亟需对此作出回应。

改革开放40年,当代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代中国文学的文化语境与文学、创作、生产机制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时代剧变。从年代文学的“黄金时代”到年代市场经济兴起之后“新意识形态”下GDP的“物质主义”时代的到来,“诗歌、哲学、爱情开始变得一钱不值”。新世纪一个更大规模、更大幅度、深入穷乡僻壤每一个角路的城市化、多媒体时代到来,网络、影视、视频、图像等自媒体充斥每一个角落,文学作为一个以语言文字为阅读媒介、借助于读者想象力,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整体性的、框架般的精神危机之中。文学边缘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受其波及、影响最大的就是传统的文学期刊。

《红豆》等地方性文学期刊受到的冲击尤为剧烈。如果说《人民文学》《收获》《当代》《十月》等全国性知名文学期刊,还可以凭借已有的文学影响力、读者群以及来自政府等层面的大力支持,那么,《红豆》等地方性文学期刊则处境较为艰难。地方性文学期刊不仅面临财政的危机、读者群萎缩的危机,而且还存着着“再生产”的危机,即如何获得优秀作家的青睐,如何获得高质量文学作品的危机。曾一度,很多文学刊物转型、“改头换面”或干脆停刊,而更多的是刊物销售量、订阅量一降再降,有的千本,甚至更少。即使一些所谓的文学大刊,都对刊物的自费订阅量讳莫如深,视为“商业”机密。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文学刊物也在渐渐回暖。但是,地方性文学期刊依然步履蹒跚,在艰难中行进。就我所在的济南市文联的文学期刊《当代小说》来看,这几年经过主编等人的努力,如开设“当代小说四季评”等栏目吸引读者、作家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caihuaa.com/hchhy/78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海菜花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